量化交易,分为高频量化交易和中低频量化交易。中低频量化交易,用的是日行情数据或者周行情数据,像开盘价、收盘价、交易量这些。
很多散户常用的均线策略,其实就属于中低频量化交易,这种对市场的冲击比较小。
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交易思路总结成中低频量化策略,既能避免人性的弱点,还能节省时间。要是觉得自己的感觉对交易决策也有影响,也可以把感觉当作一个因子,给它赋权打分。
而高频量化交易呢,采用的是买一价、卖一价实时挂单、成交明细等数据。
交易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对交易速度要求极高。比如说,有的量化策略会实时监控涨停板买一价挂单量的消耗速度,一旦达到某个特定阈值,就会迅速砸盘撤退。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散户讨厌量化,其实本质是游资出货速度过快或者撤单量过大,引发了量化的风控机制砸盘。
量化就像是一个无情的机器,它追求的是多次的胜率,和追求单次交易收益的游资不一样。短线选手其实也可以把自己看盘的战术总结成高频策略,最近国内有家被处罚的私募,被处罚的量化私募,他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用的是现成的3秒级聚合数据。一般高频量化交易的是北交所的股票,而北交所的股票有两大特点。一是,单日涨跌幅度能达到30%,主板个股要实现翻倍得8个涨停,在北交所只需要3个交易日。二是市值普遍偏低,毕竟定位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所以小资金就能快速推升股价。他们利用北交所个股日内流动性不足的时间段,用少量资金吃掉市场上的流动性,造成股价大幅波动,导致订单失衡。从而实现了在打板过程中用小资金点火的操作。他们的策略因子应该包含动量和交易量的因素,会先识别出早盘走势较好,且成交量不高的小盘股。然后分了两个阶段进行点火操作。第一个阶段是13.0分0秒40毫秒至13.01分55秒73毫秒这个区间。在13.0分0秒的时候,卖一价到卖5价的挂单数量明显偏少,总共才31手,而且无档价离散度较高,每一档都有两分钱至5分钱的价差。这个量化策略应该是识别出了此时该股票动量足,但是流动性不足,并且隐含的流动性也不是很足。后续就专门挑卖一价到卖5价挂盘较少,但是价差较大的时候,挂单分布断层,吃掉这部分档位的流动性,用小资金快速拉升股价。举个例子,在13点01分12秒的时候,股价是22.25元。此时卖一价到卖5价委托挂单合计7 2手,而卖5价23元和卖一价22.25元,价差为0.75元,差额为3.4%左右。这个时点应该是触发了量化的买入条件。3秒之内挂单500手左右的23.1元的买单,把价格拉升到23.1元,迅速向上吃掉较少的卖单。根据13点01分15秒的聚合数据,这3秒内成交了84手,大概20万元就在3秒内拉升了3.8%左右的股价,真的是小资金拉动大股价,导致订单严重失衡。毕竟散户难以实时调整报价。随后3秒,继续把卖一档23.42元和卖二档23.43元的小规模挂单吃掉,把
股价拉伸到了23.43元。后续基本就是靠单位时间内,主要依赖就是靠散户的滞后性,利用高频的策略,短期大单迅速点火,拉高股价。然后根据订单情况重新调整策略。这样操作下订单极易失衡,导致大单更容易冲击价格。13.0分0秒40毫秒至13.01分55秒7 3毫秒这个区间,该私募在此期间累计买入44.774万股,成交金额1038.91万元,期间买入成交占比达58.19%,基本上大单都是由该量化私募提供的。而根据3秒聚合数据,股票价格从21.62元,最高上涨至23.59元,涨幅高达9.1%。这一分钟的涨幅都快顶主板的一个涨停板了。第二个阶段是一分钟后,13.03分02秒19毫秒至13.03分21秒8毫秒。这个期间,13.03分18秒的时候,卖一价到卖5价合计137手当时股价为22.93元,量化突然挂出大单,以涨停价23.63元的价格迅速买入2003手,把卖方挂单全部吃尽,同时吃下了一部分涨停卖单吸引市场情绪,将股价强行拉伸至涨停板23.63元的位置。随后,卖价只剩下了2905手卖单,而散户都还来不及反应,买价甚至仍然停留在22.72元,买一价和卖价滑点巨大,订单部完全失衡。这19秒钟,买入成交20.74万股,买入成交占比达88.00%,股价涨幅高达4.3%。也就是说,这个涨停板主要就是私募点火拉上去的。跟风盘随之涌入,量化点火触发散户羊群效应。而当天下午,股价波动一两分钟之后便涨停封板了,就是这个原因了,整个过程看下来,这个量化私募属于点火者,花了1500万左右的小资金就完成了股价从20%涨幅到30%涨幅的突破。这比我们玩期货还刺激
要不怎么说?大a是地狱级难度
那这个量化私募到底错哪儿了呢?“从三个维度分析,从原理上来看,这个量化私募通过个股流动性真空时间段通过数据监测,可能检测到个股伪卖总量,小于流通盘的某个百分比自动触发买入行为。以毫秒级的速度连续大额扫单,迅消耗剩余卖盘挂单,少量资金就穿透前几档卖盘,引导价格跃签。本质上属于利用数据优势,干扰价格平衡,和一般的游资不一样。而游资则遵循传统黄金时段,集中在早盘30分钟、10点钟或午后13点30分等情绪共振点。玩的是接力或者市场合力。从规则上来看,该量化私募违反了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我查了一下,单个证券账户或两个以上固定的或涉嫌关联的证券账户大笔申报,当连续申报,密集申报或申报价格明显偏离时。该证券行情,即时的最近成交价。如果把时间拉长到全天,该量化贡献的成交量并不大,该股全天成交量114 3万股,而该量化点火阶段仅贡献了65万股,仅仅占了一个零头。一般来说,以前公开的案例一般都是日内成交占比较大的游资会被处罚。后来发展到15分钟,再到5分钟,但目前量化太强大了,交易所对局部流动性不足时段的价格异动也开始重点关注了。从目的上来看,一般来说,这种自律监管措施不会公开,也不会记入诚信档案的。而这次北交所公开点名,也是一次深刻的警告。因为这个量化私募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处罚了,照理来说,量化内部的风控体系增设条件就好了。而这个私募连续被出具监管措施,反而更像是在探测异常交易认定阈值、动机可疑,仿佛在试探交易所对流动性的监管边界。国内看来量化交易这一块,监管是越来越严了。那对我们普通交易者来说,有啥影响呢,这次处罚给量化一个警示,一是不要再尝试测试监管底线,否则就公示处理。二是提醒其他量化,加入更多的基本面因子,不要单纯的玩数字游戏。高频量化对于散户来说,对短线选手来说,可能多了一个强劲的竞争选手。对于长线交易者来说,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反而可能是件好事。就目前的趋势,高频量化绝对不会禁止,但是会持续加强监管力度,散户一定要认清自身在速度、信息、资金层面的劣势,耐心和灵活,反而会成为散户独有的优势。除了量化,构建交易系统还有哪些关键要点呢?首先是搭建技术框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的价格运动是群体心理博弈的具象化呈现。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技术形态呢,它本质都是市场参与者在特定时空维度下的集体决策结果。价格的波动既不单纯基于基本面,也不完全遵循技术规律,而是多空双方的力量,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其本质的核心呢是通过较高的容错率去跑赢概率。那像这种认知的突破呢,能够更好的帮助交易者去摆脱追求确定性的执着,建立概率思维。其次呢,那是对自我定位的清晰界定。那交易者呢需要明确的知道自身在市场生态链中的位置,是高频的日内博者,还是忠于趋势的跟随者,是主观交易者,还是严格按照固定的系统去执行。这种自我认知将直接影响交易策略的构建方向,那多数的交易者失败呢,是源于自身定位的混乱。就像你试图用短线策略去捕捉一个长线的行情,或是用趋势系统去参与了震荡市场。那么最后呢是需要对风险的本质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真正的风险呢并非来自市场波动本身,而是源于交易者认知与市场的错位。只有当交易者将注意力从如何盈利转向如何防亏的时候,我们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风控机制。像这种认知的转变呢体现为从单次追求交易的正确率转向关注长期概率的优势,从预测市场转向如何应对市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