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波“增发+发债”来说,短期市场情绪确实会受到稀释和杠杆提高的影响,但从中长期看,更关键的不是“融资本身”,而是——融资去向是否创造了未来增长点。
从小米目前的动作看,425亿股权融资叠加200亿债券,主要集中用于三大方向:
1)新能源车全链条投入;
2)补充流动性应对新周期扩张压力;
3)布局IoT和高端制造板块的升级。
这些都是“重资产、重研发”的方向,不靠融资怎么做?如果融资拿来回购、炒股才该担心。
**我认为当前价格不是“割韭菜”,而是为新能源与汽车赛道打开长期资本通道的“阵痛期”。**短期可能震荡,但长期方向不变。
现在这个位置,我会继续观察SU7销量+供应链反馈,如果连续两个季度放量兑现,那就是加仓时机。
你们是担心稀释,还是看到小米从“消费电子公司”往“科技制造平台”迈的那一步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