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见财经
侃见财经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侃见财经官方账号
IP属地:广东
6关注
3070粉丝
0主题
0勋章

净赚5.98亿!肿瘤医院龙头海吉亚,严重低估

创新药已经走出低谷,民营医院还在底部徘徊。 作为公立医疗的补充,民营医院的前景无限广阔,经过了野蛮生长阶段,大型民营医院基础已经夯实。 众所周知,民营医院领域,做得最好的当数爱尔眼科以及通策医疗,爱尔眼科上市之后,其最高涨幅超过了百倍。但作为永续经营的行业,过快的并购容易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商誉,一旦停止扩张对于企业的估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不断地并购就成了民营医院的“解药”。但随着近两年投资的退潮,这种并购的游戏也开始逐步放缓。在这种背景下,民营医院只能放缓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老龄化的趋势之下,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仍然旺盛,本质上民营医院仍然是一门好生意,“供需错配”依旧能给民营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肿瘤领域。 众所周知,从地域分布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癌症发病人数最多,但是在医疗资源分布上,这些权威的医疗机构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种资源的错配,让民营肿瘤医院有了更多崛起的机会。 作为民营肿瘤医院的龙头企业,海吉亚医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其以收购放疗设备业务和第三方放疗服务起家,并逐渐凭借着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自建+并购”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 并且,这种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海吉亚医疗实现营收为14.02亿元、23.15亿元、31.96亿元、40.77亿元;实现净利润为1.70亿元、4.41亿元、4.77亿元、6.83亿元。 营收的快速增长,让海吉亚医疗 $海吉亚医疗(06078)$ 一度成为市场的热点。2021年,海吉亚医疗港股市值一度突破650亿港元。然而好景不长,医药行业的寒冬席卷,海吉亚医疗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统计显示,2021年6月至今,在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海吉亚医疗跌幅超过了85%。对比同行业的盈康生
净赚5.98亿!肿瘤医院龙头海吉亚,严重低估

净赚3.55亿!2800亿寒武纪,业绩兑现

连亏八年的寒武纪,熬到了盈利的一刻。近期,寒武纪披露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收11.11亿,同比增长4230.22%;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同比增长256.82%。对于寒武纪而言,一季度成功盈利,绝对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时刻。 $寒武纪(688256)$
净赚3.55亿!2800亿寒武纪,业绩兑现
avatar侃见财经
04-28 20:42

丸美生物三层面破局:重构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竞争格局

养老金入市,从来不是简单的炒股故事。 2024年,1家养老金现身丸美 $丸美生物(603983)$ 前十大流通股东,截至2024年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六零三二组合本期持有丸美生物的股份137.48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34%,总持股增加至292.47万股,总持股占流通股比例为0.73%。 在资本市场,养老金对上市公司的选择,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该公司财务健康、前景广阔的信号之一,也意味着在中长期有稳定或者增长潜力。 那么,资本市场对丸美生物的看好逻辑从何而来?著名的麦肯锡三层面理论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大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保持三层面业务的平衡发展——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新兴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候选业务。 更直白的说,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要预判未来十年的整体趋势,并抢先布局新赛道。 作为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领军者,丸美生物的这步妙棋恰源于十年前的布局,而放眼未来,在这个技术基座上,也正在与丸美生物的其他科研成果,不断衍生出引领市场的超级爆款。 01丸美生物核心业务的“双轮驱动” 基本盘,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的关键。从最新财报数据看,在多品牌的战略支撑下,丸美生物的品牌营收,呈现了较为健康的梯队模式。 目前,丸美生物已形成丸美、恋火PL、春纪多品牌发展矩阵。其中,主品牌丸美2024年营收20.55亿元,占主营收入的69.24%,同比增长31.69%;PL营收9.05亿元,占主营收入的30.51%,同比增长40.72%。 在麦肯锡的第一层面,就是要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丸美作为主品牌,其旗下的眼部护理类目以及胶原小金针系列,恰好符合上述要义,并实现了“双轮驱动”。 眼部护理类目,作为丸美赖以起家的核心产品,经过20多年的市场考验,仍保持强大的市场活力,成
丸美生物三层面破局:重构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竞争格局
avatar侃见财经
04-28 20:27

科技内循环崛起,如何用ETF撬动万亿科技市场?

近日,易方达基金“科技投资中国行”系列指数巡回活动在上海启动。 据易方达基金董事总经理、零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欣介绍,该活动将聚焦科技主题投资机会,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产业论坛及“走进指数成份股公司”深度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全国重点城市,携手科技领域研究专家、资深投资人等,为投资者解码前沿科技趋势、提供专业投资策略,助力其把握中国科技产业投资机遇。 此前,作为“科技投资中国行”系列活动的预热,易方达基金已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举办了“走进人工智能ETF成份股·大华股份”活动。 据媒体介绍,该活动邀请了40余位来自银行、券商、互联网的投资者代表走进大华股份,通过全面、深入的现场调研,了解该公司在物联感知、视频融合、AI智能、时空计算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帮助投资者更直观地认识指数成份股公司,加强对指数化投资的理解和感知。 指数投资的“科技工具箱” 在首场专题研讨会上,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科技组组长肖宛远坚定看好人工智能等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其表示:“整体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步建立了‘算力-模型-应用’的完整闭环,增长动能逐步由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向科技自立自强引导下的科技内循环转换。”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从供应端来看,国内科技产业的韧性显著增强,2018年以来国内科技强链补链不断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基础设施是一个系统概念,依赖计算、网络、存储等多种硬件及算法的优化配合,针对单点产品的限制已较难打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从需求端来看,国内大模型走向普惠化,AI应用落地有望领先。随着中国本土大模型走向开源和普惠,国内机器人、智能驾驶、AI终端等应用快速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面对席卷而来的科技投资热潮,易方达基金选择用指数化工具为投资者提供“透明化”解决方案。 多年来,易方达基金基于前瞻性的产业及策略研究,搭建了指数产品布局框架,选取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科技内循环崛起,如何用ETF撬动万亿科技市场?
avatar侃见财经
04-28 09:20

净赚超10亿!九号公司,“突围”

已经陷入极度内卷中的两轮电动车行业,横空杀出了一匹“黑马”。 当雅迪和爱玛这两大行业头部在为增长苦苦挣扎时,这匹黑马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2024年实现营收141.96亿,同比增长38.87%;实现净利润10.84亿,同比增长81.29%。 而这家公司就是九号公司 $九号公司(689009)$ 。 在一众上市电动两轮车企业中,从2020年开始才开始布局电动两轮车业务的九号入场时间最晚,现在满打满算才“入行”了五年时间。 然而,虽然作为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后来者,但九号的表现却相当惊艳。除了业绩增长强劲之外,从电动两轮车业务的利润率来看九号也是遥遥领先:2024年九号的电动两轮车毛利率为21.11%,而同期爱玛的电动自行车毛利率为17.58%,雅迪虽然没有披露具体的数据,但营业利润率只有5.77%。 逆势增长的关键 2024年,对于两轮电动车行业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高达4亿辆,以全国家庭户数计算,每五户家庭就拥有四辆电动车。 很显然,在经过了2021—2023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两轮电动车行业已经出现“天花板”。从最新数据来看,目前电动两轮车的销量已经开始下滑,据营商电动车统计的数据,2024电动两轮车行业实现销量4920万台,同比下滑10.55%,行业销量整体呈下滑趋势。 另外,由于安全事故频发,《电动车电气安全要求》紧急出台,其中强制淘汰超标车型的要求对两轮电动车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外部需求见顶、内部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下,两轮电动车企业不得不艰难求生。以行业第一的雅迪为例,2024年雅迪的总销量从2023年的1650万辆锐减至1300万辆,电动踏板车和自行车销量分别下降了41%和23%;受销量下滑影响,雅迪全年实现营收
净赚超10亿!九号公司,“突围”
avatar侃见财经
04-28 08:35

营收超57亿!川宁生物,业绩爆发

医药行业底部已经明朗,不少头部企业业绩已经率先回暖。叠加集采因素已经消化,医药企业的估值亟需修复。近期,抗生素中间体龙头企业川宁生物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川宁生物实现营收57.58亿元,同比增长19.38%;实现净利润14.00亿元,同比增长48.88%。 $川宁生物(301301)$
营收超57亿!川宁生物,业绩爆发
avatar侃见财经
04-27 09:55

净利下滑35.37%!长安汽车,为何“卖多赚少”?

要说2025年哪家车企最受关注,长安汽车必定“榜上有名”。 今年年初,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000625)$ 和东风汽车共同宣布进入重组,两家年销量百万级的车企将组成新的车企巨头。 据相关报道显示,若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成功合并,仅从销量来看新组建公司将会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即便比亚迪也难望其项背。 不过,虽然因和东风汽车的重组被推到聚光灯下,但光芒背后的长安汽车也陷入了经营困境之中。据长安汽车在4月11日披露的年报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实现营收1597.33亿,同比增长5.58%;实现净利润为73.21亿,同比降幅为35.37%,业绩“增收不增利”。 从销量来看,过去的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表现亮眼,全年销量268.4万辆,创近七年来新高,同比增长5.1%,连续五年实现同比正增长。 卖得多、赚得少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陷入“卖得多、赚得少”的境地并不出奇。 长安汽车的业务可以分为合资和自主两大阵型,在自主品牌中构建了长安、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品牌,其中长安品牌下构建长安引力、长安启源、长安凯程三大品牌序列,形成差异化自主品牌矩阵;而合资品牌则主要有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 受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崛起的影响,过去这些年长安汽车的合资品牌一直表现都不太好,盈利全靠自主品牌“扛大旗”。 不过,来到2024年情况却截然相反:此前一直表现低迷的合资品牌长安福特,去年竟实现了20.9亿元的净利润,盈利水平明显提升。 当然,净利润大增并不是长安福特表现有多好。据媒体分析,长安福特走量的还是几款老车型,新能源布局也尚未完善,但通过削减产能、关闭工厂,提升了产能利用率,最终起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再加上部分国产车型采取出口贸易返销方式,这也提高了长安福特的利润水平。 相比于合资品牌的超预期表现,长安汽车
净利下滑35.37%!长安汽车,为何“卖多赚少”?
avatar侃见财经
04-27 09:23

身价缩水365亿!惠州首富的电池生意,年入40亿

随着新能源的拐点将至,行业的头部企业有望率先跑完“长夜”。4月18日,锂电龙头企业亿纬锂能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实现营收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实现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扣非净利润为31.62亿,同比增长14.76%。 $亿纬锂能(300014)$
身价缩水365亿!惠州首富的电池生意,年入40亿

暴跌57%!“燕窝第一股”,业绩大幅下滑!

王石没能“拯救”燕之屋 $燕之屋(01497)$ 。 近日,号称“燕窝第一股”的燕之屋(01497.HK)披露了最新财报,其中显示,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20.5亿元,同比增长4.37%;净利润为1.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4.18%。 这是燕之屋近五年以来首次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形。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1.88亿元、1.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81%、14.42%、4.93%。 与此同时,燕之屋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4月23日收盘,其股价报6.53港元,相较于去年7月的高点,累计跌幅已达57.4%,相较于IPO发行价(9.7港元)下跌32.7%,总市值缩水至30.4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燕之屋高调官宣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成为其最新产品——“全球首款男人燕窝”总裁碗燕的品牌代言人,引起市场关注及讨论。 这款总裁碗燕的售价高达3168元,但截至4月22日,在燕之屋天猫官方旗舰店上,这款总裁碗燕的销量颇为惨淡,仅有65人付款。 财报的隐忧 据燕之屋官网介绍,“总裁款”碗燕由燕之屋携手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开发,融合燕窝、铁皮石斛、长白人参、蛹虫草、茯苓、肉苁蓉、杜仲雄花、鲜白茅根八种原料,统一零售价3168元/盒,一盒共有6碗,折算后的单碗均价为528元。 除了王石以外,燕之屋还签约了巩俐、王一博等国民级代言人,连续三年冠名《中国诗词大会》。在此之前,燕之屋还签约刘嘉玲、林志玲、赵丽颖、金晨等顶流明星,由此可见,燕之屋在营销上可谓是一掷千金。 这一系列操作反映到财报上,燕之屋的销售及经销开支逐年增长。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销售及经销开支分别为3.99亿元、5.04亿元和5.63亿元,2024年更是达到6.7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
暴跌57%!“燕窝第一股”,业绩大幅下滑!

下滑66%!沃森生物,遭遇业绩“滑铁卢”

医药领域,什么样的生意才算是好生意?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基本离不开两个核心:强监管和研发难度大。 强监管,会大幅拉高准入门槛,减少同质化竞争;而研发难度大,能够成功研发出产品的公司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从这一点来看,疫苗生意无疑也是一门好生意。从监管角度来看,疫苗是用于健康人群的药物,这决定了其必须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而从研发难度来看,疫苗的研发难度不亚于创新药,一个疫苗从立项到正式上市需要数十年,资金成本高达数十亿。 按理说,像疫苗这样的高门槛生意,行业内的企业应该赚得盆满钵满才是,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目前大部分的上市疫苗企业都处于“保本线”边缘。 以沃森生物为例,作为国内主要上市疫苗企业之一,沃森生物如今却十分挣扎。据4月12日披露的财报显示,2024年沃森生物实现营收28.21亿,同比下滑31.41%;实现净利润1.422亿,同比下滑66.1%。从利润率来看,2024年沃森生物毛利率高达79.69%,但净利率只有6.18%。受业绩的拖累,近年来沃森生物的股价表现也不太好。截至4月23日收盘,沃森生物股价报收10.23元/股,跟高点96.68元/股相比缩水近九成,市值则大幅蒸发1382亿。 疫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如果仅从准入门槛来看,疫苗生意无疑是一门好生意。 毕竟,强监管和极高的研发难度,可以大幅提高了疫苗行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供给上相对有限。 不过,生意讲究的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准入门槛高只会对供给方面有影响,但无法决定需求,而疫苗行业的困境正是来自需求上。 $沃森生物(300142)$ 资料显示,疫苗按国家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等;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
下滑66%!沃森生物,遭遇业绩“滑铁卢”

净赚4.73亿!捷捷微电,进入“收获期”

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之下,半导体行业的业绩也开始进入兑现阶段。近期,捷捷微电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捷捷微电实现营收入28.45亿元,同比增长35.05%;实现净利润4.73亿元,同比增长115.87%;扣非净利润为4.16亿元,同比增长103.53%。 $捷捷微电(300623)$
净赚4.73亿!捷捷微电,进入“收获期”

2800亿寒武纪!“里程碑”时刻,来了!

连亏八年的寒武纪 $寒武纪(688256)$ ,熬到了盈利的一刻。 4月18日,寒武纪披露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收11.11亿,同比增长4230.22%;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同比增长256.82%,和去年同期的亏损2.27亿相比,今年一季度寒武纪终于成功扭亏为盈。 对于寒武纪而言,一季度成功盈利,绝对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时刻。 拉长周期来看,虽然在去年四季度时寒武纪的净利润就已经转正,但彼时的盈利主要依赖于信用减值损失转回和政府补贴,从更能反映真实经营状况的扣非净利润来看,去年四季度寒武纪的扣非净利润仍亏损249.8万。而在今年一季度,寒武纪则是靠自身业务实现的盈利,从财报来看,在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的同时,寒武纪一季度的扣非净利润仍有2.76亿,同比大幅增长205.68%。 不过,虽然好不容易才实现了盈利,但市场或许对此早有预期。 从股价来看,财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寒武纪股价冲高回落,虽然盘中一度大涨8.5%,但收盘仅上涨3.8%,再结合2024年387.55%的涨幅,这次扭亏为盈多少有点“利好兑现”的意味。那么,寒武纪后劲还有多少? “里程碑”时刻 寒武纪,一个形容5亿年前地质时期的专有名词。 这个名字,曾寓意着万物生长的开始。但如今,这个还代表着一家AI明星公司。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AI的交叉领域”学术团队。 资料显示,寒武纪的核心研发人员多毕业于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而创始人陈天石更是芯片领域的天之骄子: 早年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专攻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毕业后转入中科大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并继续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后,陈天石更是加入了国内首个CPU研发项目“龙芯项目
2800亿寒武纪!“里程碑”时刻,来了!

固收类占比超九成,总规模3800亿浦银安盛,难突围

2025年3月初,浦银安盛基金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拥有超10年经验的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原副总经理赵婷,正式履新副总经理。 资料显示,赵婷拥有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早年曾在厦门银监局、上海银监局任职,后于2014年11月加入浦发银行总行,历任资产管理部投资组合处、固收及专户处处级干部,金融市场部贵金属交易处处长、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等多个重要职务。 赵婷的履新,被外界视为股东方强化公司治理的关键信号,不过这一任命背后,其实也是浦银安盛近一年来高层“地震”的延续: 2024年下半年至今,这家管理规模超3800亿元的银行系公募已发生了多次核心管理层变动——从2024年7月原总经理郁蓓华突然离职,到12月董事长谢伟、副总经理李宏宇接连卸任,再到2025年3月赵婷补位,短短8个月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副总经理完成全面换血。 而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则是浦银安盛基金的业务层面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浦银安盛规模增长迅速,但背后却极其依赖固收类产品,“债券型+货币型”基金规模占总规模的比例超过九成; 另一方面,在权益类产品疲弱的背景下,近两年浦银安盛想要通过指数型基金突围,但发展同样不顺——旗下A500ETF上市1个月便遭遇规模腰斩。 作为拥有3800亿规模的老牌大型公募,可以看到近两年发展迅速的浦银安盛背后却暗藏隐患。 银行系基金“通病” 浦银安盛基金成立于2007年8月,是一家中法合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 浦银安盛背后为三大股东: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安盛投资管理公司和上海国盛集团资产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51%、39%和10%。 由于背靠银行拥有渠道优势,大部分银行系基金在业务上主要以发展固收类产品为主,重固收轻权益是银行系基金的“通病”,浦银安盛也不例外。 目前,浦银安盛的业务也高度向固收类产品倾斜。据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浦银安盛的总规
固收类占比超九成,总规模3800亿浦银安盛,难突围

暴跌34.04%!卤味一哥,市值蒸发近500亿!

财报显示,2024年绝味食品实现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实现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暴跌34.04%。不仅如此,绝味食品2025年一季度业绩则继续下滑,财报显示,一季度绝味食品实现营收15.01亿元,同比下降11.47%;实现净利润1.20亿元,同比下降27.29%。拉长周期来看,绝味食品最近两年业绩处于持续下滑状态。 $绝味食品(603517)$
暴跌34.04%!卤味一哥,市值蒸发近500亿!

"运动营养+健康消费"双重风口,康比特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4月18日晚,康比特(证券代码:833429)披露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在年报中,包括营收、净利润等多项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势头强劲。同时,在"运动营养+健康消费"双重风口推动下,公司增长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1、盈利能力与发展质量双提升 军需业务蓄势待发 康比特是一家集运动营养、健康营养食品研发与制造、数字化体育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体育科技公司,致力于为竞技运动人群、大众健身健康人群、军需人群提供运动营养、健康营养食品及科学化、智能化运动健身解决方案。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0.40亿元,同比增长23.34%,2020年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30%;实现扣非净利润8,716.58万元,同比增长15.07%,2020年至2024年CAGR超60%,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展现公司优秀的盈利能力。2025Q1财报则延续了增长态势: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4亿元,同比增长26.08%;实现净利润1,203.70万元,同比增长9.66%;实现扣非净利润1,166.29万元,同比增长11.89%。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盈利水平,还是在军需业务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2024年公司军需业务收入13,244.02万元,同比下降了45.1%,下降原因主要是因为军队采购具有周期性。不过,梳理军队采购信息后可以发现,康比特中标份额依然维持领先地位。因此,在当前国防现代化进程加速、实战化训练强度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未来军需产品需求依然旺盛,随着公司军需产品质量的成熟度提升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军需业务未来给康比特带来的业绩增厚,值得期待。而这一点,可以在2025Q1财报中得到验证:在运动营养食品继续增长之外,军需销售增加带来应收账款同比大幅增加110.92%,可见军需业务已开始贡献增量,这为全年公司业绩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2、双重政
"运动营养+健康消费"双重风口,康比特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惠州首富卖电池,年入40亿

锂电、储能行业的寒冬还未结束。逆周期扩张的企业,已遭到了“惩罚”。 随着拐点将至,行业的头部企业有望率先跑完“长夜”。 4月18日,锂电龙头企业亿纬锂能 $亿纬锂能(300014)$ 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实现营收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实现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扣非净利润为31.62亿,同比增长14.76%。 面对这份稳定的业绩,亿纬锂能称, 2024 年公司紧紧围绕“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和“质量年”的经营策略,全面推进满产满销、市占率提升等重要经营目标的达成。 同时,亿纬锂能还公布了分红计划。 公告内容显示,亿纬锂能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据悉,亿纬锂能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分红已超过2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亿纬锂能计提信用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9.57亿元。据悉,这是近十年以来,亿纬锂能首次业绩增长为负。 整体来看,锂电板块虽然整体承压,但是表现还算亮眼,以宁德时代为例,其2024年实现营收3620.13亿元,同比下滑9.70%;实现净利润为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比亚迪则实现营收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实现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从锂电池头部企业整体表现来看,亿纬锂能表现并不算出众,只能算中规中矩。 股价方面,亿纬锂能表现依旧不算乐观,如果从最高位算起,其最大跌幅超过了70%,市值蒸发超过了2250亿元。如果从年内算起,亿纬锂能跌幅仍超过了14%。目前,亿纬锂能市值已跌破千亿关口,总市值仅为817亿元。 受股价下跌影响,刘金成、骆锦红夫妇身价也大幅下滑。根据胡润百富榜数据显示,刘
惠州首富卖电池,年入40亿

年净赚14亿!川宁生物,业绩持续“兑现”

医药行业底部已经明朗,不少头部企业业绩已经率先回暖。 叠加集采因素已经消化,医药企业的估值亟需修复。 4月21日,抗生素中间体龙头企业川宁生物 $川宁生物(301301)$ 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川宁生物实现营收57.58亿元,同比增长19.38%;实现净利润14.00亿元,同比增长48.88%;扣非净利润为13.98亿元,同比增长49.42%。基本每股收益为0.63元。 与业绩公告一起的还有一份分红预案,公告显示,公司将以2024年12月31日22.27亿元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7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为6.013亿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42.94%,母公司剩余未分配利润16.197亿元结转以后年度分配。 面对这份超预期的财报,市场反馈也相对较好。 股价方面,去年在生物科技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川宁生物2024年涨幅超过了45%,进入2025年,川宁生物依旧表现良好,年内涨幅为3.5%。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由于加息周期的影响,创新药普遍表现不好,尤其是一些尚未实现造血能力的创新药企业,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叠加此前医药板块涨幅过大,头部创新药企业股价腰斩的比比皆是。 但随着市场的大浪淘沙,创新药行业“挤泡沫”阶段进入尾声,行业的估值开始修复,不少创新药头部企业业绩也开始放量。 另外,随着创新药出海速度的加快,2024年创新药出海数量还是合作金额均创新高,国产创新药企在获得可观费用的同时,竞争实力也获得海外跨国药企认可,国产创新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身份转变,甚至在部分抗体类药物领域“领跑”。 以康方生物和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创新药企,在核心产品疗效方面赶超国际巨头,也为国产创新药赢得了一定的口碑。 侃见财经认为,随着美
年净赚14亿!川宁生物,业绩持续“兑现”

收入280亿!恒瑞医药,打赢“翻身仗”

创新药的春天,已经到来。恒瑞医药披露了2024年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全年实现营收279.85亿,同比增长22.63%;实现归母净利润63.37亿,同比激增47.28%。经过了三年的转型后,随着创新药业务占比大幅提升,恒瑞医药已经走出了仿制药集采的困境。 $恒瑞医药(600276)$
收入280亿!恒瑞医药,打赢“翻身仗”

市值蒸发近500亿!卤味一哥,困境已至

零食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2021年,绝味食品 $绝味食品(603517)$ 市值突破600亿,彼时的绝味食品无疑是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宠儿。 2017年至2020年间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从9053家飙升至12399家,营收则从38.5亿上升至52.76亿。这个从长沙南门口走出的卤味品牌,用年均超800家的开店速度缔造了卤制品行业的增长神话。 到2024年,绝味食品却陷入了“戴维斯双杀”的困境中。 财报显示,2024年绝味食品实现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实现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暴跌34.04%。不仅如此,绝味食品2025年一季度业绩则继续下滑,财报显示,一季度绝味食品实现营收15.01亿元,同比下降11.47%;实现净利润1.20亿元,同比下降27.29%。 拉长周期来看,绝味食品最近两年业绩处于持续下滑状态。 受业绩拖累,近两年绝味食品股价也遭遇“重挫”。截至4月21日收盘,绝味食品股价报收17.28元/股,总市值为105亿。虽然近期绝味食品的股价已经有所回升,但和最高点105.83元/股相比仍缩水超过八成,市值更是大幅蒸发约500亿。 遭遇双重压力 实际上,绝味食品所遭遇的困境,放大来看也是整个卤味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据侃见财经观察发现,除绝味食品遭遇业绩“双降”之外,卤味三巨头中的另外两家——周黑鸭和煌上煌也同样深陷泥潭。 财报显示,2024年周黑鸭实现营收24.51亿,同比下滑10.66%,净利润9820万,同比下滑15.03%;而煌上煌2024年实现营收17.39亿,同比下滑9.44%,净利润4033万,同比下滑42.86%。可以看到,三巨头都出现了业绩“双降”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三家卤味上市公司会集体陷入业绩瓶颈中呢? 第一是行业红利消退。据窄门餐眼数据,
市值蒸发近500亿!卤味一哥,困境已至

暴增115%,捷捷微电,业绩开始兑现

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之下,半导体行业已经到了新的阶段。 随着行业自主性的增强,行业内企业的业绩也开始进入兑现阶段。 近期,捷捷微电 $捷捷微电(300623)$ 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捷捷微电实现营收入28.45亿元,同比增长35.05%;实现净利润4.73亿元,同比增长115.87%;扣非净利润为4.16亿元,同比增长103.53%。基本每股收益为0.63元。 面对这份高增长的财报,捷捷微电同时也发布了分红计划。捷捷微电表示,截至2025年4月14日,以公司总股本8.321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50元(含税),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248亿元(含税)。 与此同时,捷捷微电预计2025年一季度将实现净利润1.06亿至1.2亿元,同比增长15%至30%;扣非净利润9664.3万至1.14亿元,同比增长95%至130%。 相关资料显示,捷捷微电是一家专门从事功率半导体芯片的设计制造的公司,公司集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拥有先进的芯片技术和封装设计、制程及测试为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体系。 众所周知,近几年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国内半导体行业尽管艰难,但是仍在不断地突破,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以捷捷微电为例,其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证明了压力才能转化为动力,体现出了国内半导体公司强大的韧性。 捷捷微电表示,公司为客户定制产品不仅体现了公司研发创新的技术实力,也表现出公司与客户实现双赢的市场营销能力,因此,公司产品深受下游客户认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客户结构正向大型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产品市场结构不断延伸,在保持传统家电市场、工业类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正逐步进入航天、汽车电子、IT产品等
暴增115%,捷捷微电,业绩开始兑现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