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已经走出低谷,民营医院还在底部徘徊。 作为公立医疗的补充,民营医院的前景无限广阔,经过了野蛮生长阶段,大型民营医院基础已经夯实。 众所周知,民营医院领域,做得最好的当数爱尔眼科以及通策医疗,爱尔眼科上市之后,其最高涨幅超过了百倍。但作为永续经营的行业,过快的并购容易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商誉,一旦停止扩张对于企业的估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不断地并购就成了民营医院的“解药”。但随着近两年投资的退潮,这种并购的游戏也开始逐步放缓。在这种背景下,民营医院只能放缓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老龄化的趋势之下,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仍然旺盛,本质上民营医院仍然是一门好生意,“供需错配”依旧能给民营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肿瘤领域。 众所周知,从地域分布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癌症发病人数最多,但是在医疗资源分布上,这些权威的医疗机构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种资源的错配,让民营肿瘤医院有了更多崛起的机会。 作为民营肿瘤医院的龙头企业,海吉亚医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其以收购放疗设备业务和第三方放疗服务起家,并逐渐凭借着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自建+并购”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 并且,这种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海吉亚医疗实现营收为14.02亿元、23.15亿元、31.96亿元、40.77亿元;实现净利润为1.70亿元、4.41亿元、4.77亿元、6.83亿元。 营收的快速增长,让海吉亚医疗 $海吉亚医疗(06078)$ 一度成为市场的热点。2021年,海吉亚医疗港股市值一度突破650亿港元。然而好景不长,医药行业的寒冬席卷,海吉亚医疗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统计显示,2021年6月至今,在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海吉亚医疗跌幅超过了85%。对比同行业的盈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