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商业评论
虎啸商业评论
研究过去,思考未来,我们试图发现商业社会正在移动的方向。
IP属地:重庆
0关注
219粉丝
0主题
0勋章

CoreWeave流血上市,AI算力泡沫撞冰山?

美国这几年最大的泡沫要破灭了!就在今天,一家被看作英伟达头号信徒的神秘公司要上市了,这个公司就是CoreWeave,但是,在IPO前夜,CoreWeave遭遇了当头一棒,硬生生将估值从320亿美元砍到了230亿,募资缩水三分之一,最后英伟达不得不自掏腰包认购了2.5亿美元救场。
CoreWeave流血上市,AI算力泡沫撞冰山?

AI数据中心真的要凉凉了?

又一场科技大泡沫要破灭,昨天美股英伟达再次暴跌,破灭的序幕已经徐徐打开!微软取消了美国和欧洲的新数据中心项目,分析师称,AI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出现泡沫的苗头,前天阿里董事长蔡崇信也说了类似的话。大家还记得2000年互联网泡沫吧?现在这波数据中心狂潮,是不是又要重蹈覆辙?AI算力的需求确实像火箭一样往上窜,但电力公司却成了‘输油管的阀门’。爱尔兰的微软机房已经吃掉了全国11%的电力,到2030年,爱尔兰全国70%的电力会被这些数据中心吞噬。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立着成排崭新的机房,却连根电线都接不上,活像高科技鬼城。所以,AI数据中心的泡沫真的要破了?关注我,带你一起见证这场科技界的‘泡沫大戏’,说不定下一个发财的不是AI公司,而是电网公司!
AI数据中心真的要凉凉了?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复活”了?

特斯拉又‘复活’了?中国市场成了它的救命稻草!特斯拉股价一周飙升26%,全球销量断崖式下跌,但在中国市场却连续三周销量攀升。Model Y订单量一路狂飙,力压小米SU7、比亚迪元等强劲对手,连续两周成为单车销量冠军。马斯克的东方突围战,似乎有了转机。特斯拉在中国的策略堪称‘田忌赛马’,错位竞争、本土化技术迭代、金融杠杆创新,三招齐下,成功稳住基本盘。涨价1万元,却让Model Y成了‘越涨越值’的香饽饽。但别忘了,比亚迪、小米、小鹏这些中国品牌可不是吃素的。特斯拉的领先优势正在被逐步蚕食。马斯克的东方突围战,能否持续胜利,关注我,见证特斯拉在华传奇能否延续!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复活”了?

中国市场再成特斯拉拯救者,拆解马斯克的东方突围战

特斯拉再次成为华尔街关注焦点,股价在3月25日飙升12%,3月26日继续拉升3.5%,一周之内已经反弹了26%。要知道,受各种负面消息影响,特斯拉已经连跌2个月,股价被腰斩。 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逆转了特斯拉的颓势?分析师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因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连续三周销量攀升,在3月17日~23日这一周,焕新Model Y单周订单达到1.74万辆,之前两周的数据分别是1.53万辆和1.38万辆。在懂车排行榜上,新版Model Y自开售以来已经力压小米su7、比亚迪元等强劲对手,连续两周成为单车的中国销量冠军。这一戏剧性的逆转不禁让人思考:特斯拉是否再次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救赎? 全球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在之前的几个月里,特斯拉的全球销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断崖式下跌,这和马斯克深度参与特朗普政局让特斯拉深陷政治漩涡有密切关联,也和特斯拉全球工厂为了上线焕新Model Y进行升级而导致产量暴跌有关。总而言之,结果是特斯拉全球业务正面临剧烈分化,欧洲市场2月销量继续保持断崖式下跌,北美市场同样告急,2月销量同比减少5%,连续四个月负增长,虽然美国已将袭击特斯拉汽车和4S点定性为恐怖袭击,但抗议带来的袭击依然还在继续。然而,在中国市场,特斯拉却上演了绝地反击,连续两周销量增长,Model Y重登销冠宝座,特斯拉在豪华车市场的占有率突破40%。这一“东升西降”的格局,与2020年上海工厂力挽狂澜的历史惊人相似。 中国战略的精准破局 毫无疑问,马斯克在中国有一个能力很强的执行团队,也有一帮热爱他产品的拥趸,这两者合力促成了特斯拉的在逆境中的突围,也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获得了三重精准预判: 1、错位竞争策略:在国产新能源品牌深陷价格战时,特斯拉反其道而行,将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成功塑造了"越涨越值"的消费心理,与国产车企形成鲜明区隔。 2、本土化技术迭代:标配AI 4智能驾驶硬
中国市场再成特斯拉拯救者,拆解马斯克的东方突围战

2纳米芯片让iPhone 18性能狂飙,价格“心惊胆战”

2纳米芯片来袭,iPhone 18性能狂飙,但钱包可能要‘大出血’!台积电的2纳米制程技术已进入量产冲刺阶段,苹果已抢先下单锁定初期产能。这意味着iPhone 18将配备超强大的2纳米芯片,性能大幅提升,耗电更少。刷抖音、打游戏不再卡顿,电池续航还能多撑一天。台积电的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架构,让性能提升15%,能耗降低24%到35%。这简直就是芯片界的‘节能小能手’。但别高兴太早,iPhone 18的性能虽让人期待,价格却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过别担心,技术总在进步,一两年后,2纳米芯片有望变得亲民。关注我,带你一起见证科技的飞速发展!
2纳米芯片让iPhone 18性能狂飙,价格“心惊胆战”

2纳米量产倒计时,iPhone18或性能狂飙但售价不菲

2纳米芯片,会带来什么变化?简单点说,它能让设备跑得更快、耗电更少。 比如,刷抖音、打《原神》再也不卡顿,电池还能多撑一天,出门不用老惦记充电宝。 AI功能也会更猛,比如戴上AR眼镜,路过商店时能直接看到折扣信息;玩VR游戏,画面细腻得跟现实差不多。 3月25日,有媒体透露,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已经进入量产冲刺阶段,苹果的新款iPhone 18订单已经下单锁定,以及每月5万片的初期产能规划,新一轮的芯片制造周期又将开始。 不过,新技术刚出来时,价格肯定不便宜。台积电官网提到,2纳米工艺研发成本高得吓人,初期生产费用也水涨船高。 所以,像iPhone 18这样首批用上2纳米芯片的设备,标价可能会让不少人皱眉。一两年后,等技术成熟、产量上去,价格才会慢慢降下来。 图片 01 制造密度和灵活性的双向突破 台积电2纳米工艺有个核心突破,那就是把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架构用得更深入了。 跟之前的3纳米技术比起来,2纳米在一样的功耗下,运算速度能提高15%,估计能耗能降低24%到35%,晶体管密度还能提高15%。 能耗降低这么多,性能又大幅提升,这就给AI训练、高性能计算这些场景提供了更强大的硬件支持。 当然这种技术革新,可不是单纯参数的改来改去。台积电同时推出的N2 NanoFlex设计技术,能让开发者按照应用场景,灵活地去选“单元高度”。 简单来说,就是要制造移动设备,就能用那种低功耗的矮单元;要制造服务器芯片呢,就能堆叠高单元来发挥出超强的性能。 这种“看需要来定制”的灵活性,让 2 纳米芯片既能满足智能手机要做得轻薄的需求,又能满足 AI 服务器对算力的大量需求。 02 双厂并进锁定苹果订单 从现有的资料来说,新竹宝山的 Fab 20 和高雄的 Fab 22 一起量产,这在台积电还是头一回在先进制程节点上两边同时开工。 现在新竹厂试产的良品率已经超过 60%了,高雄厂设备进
2纳米量产倒计时,iPhone18或性能狂飙但售价不菲

美国第六代战机F-47为何不用纯AI?

美国第六代战机F-47曝光,为啥不用纯AI驱动?背后真相让人意想不到!3月21日,波音拿下F-47战斗机合同,洛克希德马丁股价暴跌。F-47是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接替老化的F-22。在AI技术足以让无人机自主猎杀的年代,美军为何还要砸200亿美元造有人驾驶的六代机?技术没到那一步,AI在复杂空战中容易掉链子。战略上,人类飞行员的经验和直觉不可或缺。所以,F-47选择了有人驾驶,但AI依然扮演重要角色。未来,AI或许能成为飞行员的超级助理。关注我,带你一起探索军事科技的奥秘!
美国第六代战机F-47为何不用纯AI?

美国第六代战机:为什么不用纯AI驱动?

3月21日,当特朗普在白宫宣布波音拿下F-47战斗机合同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为丢失了这个单子而遭遇股价重创,但科技界却开始探讨一个话题:在AI技术足以让无人机自主猎杀的年代,美军为何还要砸200亿美元,造有人驾驶的六代机? 作为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的核心,F-47的目标是接替老化的F-22 Raptor。在AI、机器人、无人机技术崛起的当下,F-47并没有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变成完全由AI驱动的无人战斗机,而是选择了有人驾驶的设计,这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F-47是什么?NGAD计划又在玩什么花样? 要搞清楚F-47的定位,先得了解NGAD计划。NGAD是美国空军为了应对未来空战威胁推出的一项大工程,不同于过去那种“造一架万能战斗机”的思路,它采用了一个“系统家族”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核心平台,再搭配一群助手。F-47就是这个核心,官方称它为“穿透性反空战飞机”(PCA),专门用来在敌人重兵防守的空域里发动空中突袭。而它的助手则是群体出动的无人协同作战飞机(CCA),有点像忠诚的僚机,负责侦察、干扰或者火力支援。 所以,F-47并不是孤军奋战,每次出战必然带着一大帮无人机小弟。不过,它既然有无人机的技术,为什么不直接让AI接管,把F-47也变成无人战斗机呢? 技术还没到那一步 AI这几年确实火得不行,无人机也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像侦察、扔炸弹这些活儿干得挺漂亮。但要让AI完全接管一架战斗机,尤其是在空战这种瞬息万变的场景里,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空战不是简单的直线飞行加按按钮开火,它需要实时判断敌人的意图、调整战术,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些事对AI来说要求太高了。 现在的AI在处理数据、认清目标方面很强,但遇到没见过的情况,需要随机应变时,就容易掉链子。比如,敌人突然换了个新战术,或者战场上信号被干扰,AI能不能稳住局面?现在的技术还没靠谱到能把生死攸关的任
美国第六代战机:为什么不用纯AI驱动?

马斯克“画饼”?5秒造车、机器人上火星!

马斯克又开始‘画饼’啦?这次他要5秒造车、送机器人上火星,还要让特斯拉产能翻倍!特斯拉刚跨过700万辆大关,他就宣布明年要冲到1000万辆。5秒造出一辆Cybercab的‘闪电生产线’,还有5万吨级巨型压铸机,这操作简直不要太科幻!自动驾驶功能要升级,1000万辆特斯拉随时变自动驾驶。Optimus机器人今年造5000台,明年飙到5万台,2026年还要送上火星。4680电池成本全球最低,续航比膀胱还持久。马斯克的未来愿景:让地球90%的电力靠太阳能+电池。这到底是‘全息大饼’,还是真有其事?关注我,带你一起见证马斯克的科幻梦能否成真!
马斯克“画饼”?5秒造车、机器人上火星!

马斯克发布最新“全息大饼”:5秒造车、火星机器人与千万产能

最近特斯拉的坏消息实在是太多了,确实需要马斯克站出来提振一下员工和股东的信心。就在昨天的特斯拉2025年Q1全员大会上,马斯克终于出现在讲台上,又一次把“科技狂人”的演讲天赋发挥到极致。这位集企业家、官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特斯拉CEO站在舞台中央,对着全球的特斯拉员工抛出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承诺——这次他不仅画饼,简 直是在用全息投影造饼。 先说最唬人的产能目标。特斯拉刚跨过700万辆总产量门槛,马斯克就拍胸脯保证明年要冲到1000万辆。为了这个目标,工厂里藏着两个秘密武器:号称5秒就能造出一辆Cybercab的“闪电生产线”,以及正在研发挑战人类物理极限的5万吨级巨型压铸机——这玩意儿相当于把三艘辽宁舰的吨位压进造车模具里。 自动驾驶这碗冷饭又被端上桌。马斯克声称路上跑的1000万辆特斯拉随时能通过软件升级变自动驾驶,5年内要让各国政府都点头放行。这让人想起2019年他说“明年就能完全自动驾驶”的旧账,马斯克之前就说过这次不会再跳票了,确实是,这次承诺要再跳票,马斯克就能凑齐七个自动驾驶的“空头支票”来召唤神龙了。 机器人成了全场最靓的仔。Optimus现在不仅能走猫步,还装上了22个关节的机械臂,马斯克说今年要造5000台,明年直接飙到5万台,2026 年下半年开放外部销售,员工可优先购买。最绝的是他宣布2026年底要用自家星舰把这些机器人发射到火星。或许这位CEO是真打算在火星开机器人4S店了啊。 电池技术这块倒是有真材实料。4680电池的成本已经做到全球最低,每度电比同行便宜个奶茶钱。Supercharger 适合长途旅行——“电池续航比你的膀胱更持久”。Megapack 和 Powerwall 大幅提升电网输出能力和稳定性。马斯克还扬言要让地球90%的电力都靠太阳能+电池,不过在电池回收的问题解决之前,这个宣言还是有点早。 Dojo超算和Cybercab生产线这对
马斯克发布最新“全息大饼”:5秒造车、火星机器人与千万产能

英伟达霸主地位要不保?

英伟达会迎来真正挑战者?中国芯片厂商正快速崛起,威胁其市场地位。英伟达Hopper系列很强,Blackwell更胜一筹,黄仁勋自信,投资者也认可。但真正的威胁正在崛起,华为升腾910和310、阿里含光800、寒武纪思元系列都在快速追赶。美国出口限制,让英伟达高端芯片在中国受限,国产芯片迎来机会。国内大模型公司流行‘混训’,英伟达芯片搭配国产芯片。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中国芯片厂商底气十足。关注我,带你见证这场芯片大战结局!
英伟达霸主地位要不保?

英伟达的中国“陪跑”们,能弯道超车吗?

英伟达的 GPU ,黄仁勋还是信心满满。最近,面对分析师提问,有人提到英伟达的一些客户正跟博通合作,开发自研芯片,想取代英伟达的产品。黄仁勋笑着回应说:大客户们不缺钱,要的是性能顶尖的芯片,而不是便宜货来凑数”。事实也正是如此,英伟达的Hopper系列已经很强了,Blackwell据说比Hopper还强40倍,竞争对手的定制芯片现在连Hopper都比不过,根本追不上英伟达的节奏。所以黄仁勋这样的话,投资者听了也觉得靠谱,毕竟英伟达的估值、护城河、营收和利润前景摆在那儿。 但话虽如此,黄仁勋自信背后,是真正的威胁被暂时压制住了,这些可怕对手不是眼前的美国同行,而是来自中国的芯片厂商。 过去几年虽然被不断打压,但自力更生的中国AI芯片厂商,进步依然飞快,华为、阿里等公司都在发力,增长非常快: 华为:升腾系列AI芯片很硬核,比如升腾910,性能跟英伟达A100有一拼。2024年,华为接到5000片升腾910B的订单,需求量不小。还有升腾310,主打低功耗,适合边缘计算。 阿里巴巴:平头哥部门的含光800和玄铁系列,主攻推理任务,在阿里云上跑得不错 寒武纪:思元系列,比如思元290和思元370,训练和推理都能干,在国内数据中心有点名气。 比尔科技:这家由英伟达前员工创立的公司,直接对标GPU,百尺100系列想在性能上硬刚英伟达。 另外,摩尔线程、燧原科技等国产GPU厂商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其产品性能逐渐提升。摩尔线程等国产厂商正在努力打造完整的生态体系,扩大适配范围,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厂商在训练上还追不上英伟达,但在推理和边缘计算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美国的出口限制,让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在中国不能售卖,只能推性能打折的H20、L40S,这就给了国产芯片机会。国内大模型公司现在流行“混训”,就是英伟达的芯片搭配国产芯片一块儿用。比如,智谱AI的集群里,华为升腾芯片占了快一半,天
英伟达的中国“陪跑”们,能弯道超车吗?

美银突然唱空中概,却忽略炸裂财报?

美银突然唱空中概,却忽略炸裂财报?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美银证券发布报告,警告中国股市可能回调,甚至有崩盘风险,理由是市场走势与2015年相似。然而,报告中却忽略了腾讯、小米和中芯国际等科技巨头的亮眼财报。腾讯2024年净利润飙升68%,小米收入增长35%,中芯国际营收大增31%。这些数据难道不值得关注吗?美银的担忧或许有道理,但忽视这些科技龙头的表现未免有些片面。中国科技行业的韧性不容小觑,创新和布局正在改变市场格局。关注我,带你一起看清科技股的真实面貌!
美银突然唱空中概,却忽略炸裂财报?

美银忽然唱空中概,却刻意不提腾讯、小米和中芯炸裂的财报

最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港股都迎来了一波猛烈的上涨行情,MSCI中国指数从今年1月中旬的低点蹿升了30%以上,市场情绪一片看涨。然而,就在这股热潮中,昨天华尔街大行——美银证券却忽然站出来泼了盆冷水。他们发布报告警告说,中国股市的反弹可能很快就会迎来一次明显的回调,甚至有崩盘的风险。理由是现在的市场走势跟2015年那次大起大落太像了,当年股市暴跌近50%,让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可有趣的是,美银这份报告里,完全没提最近小米和昨天腾讯发布的超预期财报,这两家中国科技巨头的数据可是亮眼得不得了。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看看美银的担忧有没有道理,又为什么漏掉了这些关键信息。 美银的警告:2015年的阴影又来了? 美银证券的策略师在报告里讲得挺吓人。他们觉得,现在的股市跟2015年那波行情有太多相似之处。当年,中概股在短时间内暴涨,然后情绪急转直下,直接崩了将近一半。现在呢,MSCI中国指数的上涨速度也很快,而且他们认为这波反弹主要是市盈率扩张推起来的,也就是说,大家对股票的估值炒高了,但核心上市公司的业绩基本面没跟上。他们列了几个问题:就业市场还是疲软,通货紧缩压力没减弱,信贷需求也没啥起色。更别提科技领域了,美银觉得那儿可能正在吹泡沫,随时有破裂的风险。 不得不说,美银的担忧有点根据但又都是老生常谈,对2015年的教训的重提虽让人心有余悸,但却不提及新的形势变化。美银代表了很大一批华尔街投行的看法,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光盯着这些宏观数据,却好像没看到正在大范围的发生的,基于微观层面的变化,比如最有代表性的腾讯、小米、中芯国际这些科技龙头的表现,它们才是中国科技应用,消费电子和芯片上游产业的典型代表。 腾讯和小米的财报:炸裂的数据你不能忽视 先来看腾讯。2024年全年,腾讯营收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更夸张的是净利润,飙升68%,达到1940.73亿元。净利润超过了机构普
美银忽然唱空中概,却刻意不提腾讯、小米和中芯炸裂的财报

特斯拉FSD免费,是被比亚迪逼急了?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推出FSD限时免费试用,这波操作是被比亚迪逼急了?活动门槛巧妙,只有搭载HW4.0硬件的车型才能享受免费试用,这无疑刺激了销售。所谓的“完全自动驾驶”,目前在中国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水平,复杂路况下司机得随时接管,这波“技术秀”更像是“被迫营业”。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加速超越,让特斯拉不得不放下身段,试图用“免费体验”挽回用户信心。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不仅能实现无地图导航、自动泊车,还能识别施工围挡、临时路障等中国特色道路状况。相比之下,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中国路况下有点“水土不服”。 这场智驾大战,谁先赢得用户信任,谁就能笑到最后。关注我,带你一起看这场好戏!
特斯拉FSD免费,是被比亚迪逼急了?

量子“秒杀”百万年?真相大揭秘

几分钟搞定的事,目前最强的传统超级计算机,也要算上百万年,消耗掉全世界一年的能源产量。量子计算这波真要告别“诈骗”,迎来真春天了?D-Wave的量子计算机Advantage2,几分钟就搞定传统超级计算机百万年的任务!消息一出,D-Wave股价一周暴涨96%,华尔街都嗨了!不过,也有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却说,这事儿没那么夸张,用普通笔记本电脑也能搞定。量子计算的“优越性”到底有没有?2025年是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IBM、Google、IonQ都在发力,量子计算正走出实验室,金融、制药、材料科学都在期待。D-Wave的突破是行业拐点?还是只是个开始?量子计算的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关注我,别错过科技圈的每一个大事件。
量子“秒杀”百万年?真相大揭秘

几分钟运算媲美百万年,量子计算告别“诈骗阶段”?

想象一下,一台机器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传统超级计算机得磨上百万年,电费还得贵到让人怀疑人生。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但D-Wave Quantum公司说,他们的量子计算机真做到了。2025年3月12日,D-Wave在《科学》杂志上扔出一篇研究,宣称他们的Advantage2退火量子计算机在模拟磁性材料时牛到不行,几分钟完事,而传统计算机得花上天文数字的时间。这消息一出,科学圈炸了锅,华尔街也跟着嗨起来,D-Wave的股价(QBTS)一周内暴涨96%,成交额飙到4.26亿美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量子计算是不是终于要摆脱“量子诈骗”的帽子,迎来真春天了? 这次突破的核心是Advantage2的退火量子技术,专门对付优化问题,像这次的磁性材料模拟就特别合适。简单说,它几分钟干完的活,超级计算机得算百万年。这种技术对电池、电子设备甚至量子技术本身都有大用处,登上《科学》杂志也算给D-Wave的技术实力盖了个章。市场反应更是夸张,研究一公布,D-Wave股价跟坐火箭似的,其他量子公司像IonQ、Rigetti Computing也跟着沾光,整个板块都火了,投资者对量子未来的信心一下子爆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纽约大学的Dries Sels教授带团队跳出来说,他们用普通笔记本电脑花两小时就搞定了类似模拟,质疑D-Wave吹得太夸张。D-Wave的Andrew King不服,反驳说对方的实验压根没达到他们的任务规模和复杂性,Advantage2的成绩还是站得住脚的。这场争论也提醒大家,量子计算的“优越性”到底算啥,现在还没完全说清楚。 放眼整个行业,D-Wave的突破只是量子计算热潮里的一朵浪花。2025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全球都盯着这块大蛋糕。技术上,量子纠错(QEC)是关键,能让计算更靠谱,各大公司都计划今年往这方向使劲。硬件方面,IBM和Google玩超导量
几分钟运算媲美百万年,量子计算告别“诈骗阶段”?

B300亮相能救英伟达于水火吗?

下周英伟达GTC大会,B300要亮相了,这波操作能拉升一下英伟达吗?B300号称数据中心的救星,性能大提升,能效大飞跃!但市场不一定买账,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搅局的不少,云服务商还在观望。AWS、谷歌、Meta,这些大客户都在等英伟达拿出真本事。B300的性能再强,也得面对现实。云服务商不仅看硬件,还看软件生态、成本、供应链。英伟达的CUDA生态固然强大,但博通、AMD、Intel这些对手也不甘示弱。B300能不能打动这些大客户,还得下周大会见真章,B300能不能成为英伟达的救星,咱们拭目以待!关注我,带你吃瓜科技圈的大事儿!
B300亮相能救英伟达于水火吗?

下周亮相的B300,能打消英伟达的增长疑虑么?

下周(3月17-21日),英伟达将举办GTC 2025大会,展示其在AI与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 市场普遍期待,英伟达可能提前公布Blackwell Ultra(B300系列)数据中心GPU的规格和性能数据。这款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产品,或将影响数据中心市场格局,尤其是云服务商的采购决策。不过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性能提升,还需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外部不确定性。 Blackwell 架构从 2024 年出现以后,靠着 B100 和 B200 在数据中心市场得到了认可。它的设计关键是提高 AI 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效率,还可以优化能耗。B300 是这个架构的升级版,估计在内存带宽、计算性能和能效这些方面会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生成式 AI 和大规模计算的需要。但是具体能改进多少还需要等大会披露。 AWS、谷歌还有 Meta等云服务商,对高性能 GPU 的需求总体保持增加。这些公司各自通过 Bedrock、Vertex AI 以及 Llama 3 等平台来支持 AI 服务,对算力的依赖是越来越强。在大模型方面,虽然OpenAI的神话已经不再,但Grok3等新一代产品,依然在验证英伟达GPU的不可或缺性。要是 B300 能够明显提高推理速度和能效,说不定能吸引这些企业多买一些。比如说,能效提高能帮着云服务商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帮助新一代大模型降低推理成本,这在全球都有减碳压力的情况下显得特别重要。 不过呢,采购的决定可不是只看硬件性能,英伟达的软件生态(像CUDA )也为硬件带来了额外的价值,不过云服务商还是会去评估成本、供应链是不是稳定,还有竞争对手的替代办法。毕竟G200的供应链难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博通、麦威尔在定制AI芯片领域的巨大成长,以及AMD 和 Intel 等对手这几年在性能和价格上慢慢缩小了差距,这些都可能会让部分云服务商分散采购,减少对单个供应商的依靠。 英
下周亮相的B300,能打消英伟达的增长疑虑么?

DeepSeek火了,英伟达却笑了?

DeepSeek火了,英伟达却笑了?AI圈的反转大戏,再次开始!“还记得DeepSeek刚出道时,大家说它要‘干掉’英伟达芯片?结果呢?为了不提示“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腾讯悄悄向英伟达下了数亿芯片订单!这波操作,这又把英伟达的愿景给拉回来了。” “DeepSeek号称训练成本低,但一到实战,腾讯的微信10亿用户同时在线,接入Deepseek后算力需求瞬间爆表!看来,推理阶段还是得靠英伟达的H20芯片撑场面。” “腾讯这波操作,救了英伟达,还让市场重新审视AI芯片的真相——训练轻、推理重,这才是AI的‘真香定律’!” 关注我,带你一起吃瓜AI圈的那些事儿,别错过每一个反转大戏!”
DeepSeek火了,英伟达却笑了?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