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盘」和「资产端」的占优,是中美股市脱钩的本质因素。
我们在《中美股市脱钩的可能:再次审视冲击》中强调,不应忽视中美股市脱钩的可能。其脱钩的核心原因,在于「基本盘」和「资产端」的不同。
第一,疫情、经济增长和政策空间的「基本盘」,中国全方位优于美国。
1)疫情防控:中国进入良性阶段而美国存疑,应对不同情形测算中国影响均小于美国。
2)经济增长:中国消费挫伤有限且可控、而工业部门处于底部复苏进程之中,而美国受冲击增加通缩、债务风险。
3)政策对冲:美国降息效用有限、新一轮QE预期充分,反观中国货币政策空间更大且更有效,财政等手段更为丰富。
第二,中国股市性价比大幅优于美股。
当前市场风险偏好稳中有升、贴现率易下难上、有力对冲令盈利修复确定性更高;而美股恰巧相反,风险偏好大幅下行、贴现率因货币政策体系失效而趋势反转、政策工具效用有限加剧盈利恶化预期,且存在一定的交易拥挤风险。
脱钩之后:市场主线由「疫情」转向「经济」,逆周期需求拉动下,信用-库存-盈利的传导加速中国基本盘的修复。
中美股市的脱钩,意味着当前外生变量「可控预期」下的产生的冲击基本price in,后续需要关注外生变量演绎成风险的可能,但更需要关注脱钩之后的主线变化。「疫情」之余,「经济基本盘」修复路径、「新老基建」之辩等因素更为重要。
我们认为,在货币政策扩张带动下,「信用-库存-盈利」传导更为顺畅,有望进一步向上修正中国基本盘。在此预期之下DDM模型分子、分母将形成共振,进一步强化A股独立趋势。
「成长-价值」螺旋:先周期后科技。
当前,行业配置逻辑从中期(2-3年)的供给逻辑转向阶段性(2-3季度)的需求逻辑,产业链传导、量价传递逻辑重演。
伴随「防疫」让位于「开工复工」、「货币手段」让位于「财政预期」,短期周期风格兼具「低估值」、「强催化」的交易逻辑和「量价传导」、「流动性宽松」的基本面逻辑,持续时间和空间将超出预期。
基于产业链维度,从逆周期政策的预期影响及产业链景气周期2个维度寻找投资机会:
1)放眼短期,风格切换,建议超配传统行业(建材、机械、汽车、家电)和「盈利-弹性」兼具的券商;
2)展望中期,成长价值螺旋,不可忘科技,调整中凸显科技性价比:新能源、计算机、通信、电子。
大势之下,仍需关注风险带来的节奏扰动。当前重要的外生变量是油价和疫情,基于此有三大风险点值得持续关注:
1)油价超预期波动带来的相关资产价格波动;
2)病毒变异、防控不到位等因素带来海外疫情不确定性超预期;
3)1和2共振下,全球金融市场债务危机等系统性风险预期的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