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

IP属地:未知
    • 新眸新眸
      ·04-01 21:07

      中国需不需要更多的“朱啸虎”?

      图片 新眸原创·作者 | 李小东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退出大师”,朱啸虎的投资哲学始终围绕着“算账”展开。 从ofo到滴滴,他的每一次离场都印证了“买在分歧,卖在一致”的策略。如今在具身智能领域,他延续了这一风格:当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在政策催化下飙升时,公开质疑“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干活”,并在完成星海图、松延动力两家项目的退出后,将其归为“早期VC想回避的赛道”。 前不久的中关村会议,朱啸虎依然直白发言,“今天的AI应用创业者和早期互联网一样,要勇于承认没有壁垒。”不过这句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唱空,而是建议从业者把重心放到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上——“在非AI能力上建立壁垒,所有的能力都来自于AI之外。” 这种“在争议中布局,在狂欢中撤离”的节奏,看好的人会认为是理性务实主义,当赛道共识高度集中而商业化路径模糊时,早期VC的理性选择就是兑现收益;不看好的则会将其斥为风口套现的“标准化投机者”,甚至是“背刺行业”。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朱啸虎”? 这个问题的本质上是在追问:在资本狂热与创新迷茫交织的时代,中国创投行业是否需要更多聚焦商业本质的理性看门人? 或者说,对于每一个过热行业来说,究竟需不需要时不时泼一泼冷水的朱啸虎。 01 “共识高度集中时,就是我们退出的信号” 在投资圈里,朱啸虎以早期投资和快速退出著称,注重商业化和短期回报,最出名的几次投资,从饿了么、滴滴,到小红书、映客,基本都集中在2010年后,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刚刚爆发的时代。 在ofo案例中,2016年,金沙江创投以1000万美元领投A轮,当时共享单车市场处于萌芽,质疑声不绝于耳。但朱啸虎捕捉到了“最后一公里”痛点与资本套利空间,不到两年,随着ofo完成E轮融资,估值飙升至20亿美元。 等到摩拜与ofo合并传闻甚嚣尘上、市场一致预期行业即将垄断时,他通过股权转让悄然套现3亿美元,成功逃顶。此后
      74评论
      举报
      中国需不需要更多的“朱啸虎”?
    • 新眸新眸
      ·03-24

      三问TCL电子:逆势增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新眸原创·作者 | 桑明强 2024年全球电视行业的关键词或许是“撕裂”——一面是行业出货量仅3.7%的微增,另一面却是TCL电视以14.8%的同比增速、290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创下历史新高。据港股上市公司TCL电子(01070)发布的最新业绩,核心显示业务增长远超行业,叠加创新业务规模快速扩大,推动了收入及利润大幅增长,2024年实现收入993.2亿港元,同比增长25.7%,除税后利润同比提升123.6%至18.5亿港元,经调整归母净利同比翻倍达16.1亿港元。 熟悉这个领域的都知道,囿于日益分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同行竞争,电视隶属的黑电行业向来被视作一桩“苦生意”。一方面,芯片、面板等核心零部件价格波动,叠加用工成本上升,压缩着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技术升级与利润空间不匹配,意味创新常常被迫向现实妥协。 从这个角度看,TCL电子的大幅增长更像是一场“非典型胜利”。尤其放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承压背景下:它既没有陷入价格战泥潭,也没有依赖单一市场红利,而是在“中高端+大屏化”战略下,通过Mini LED技术卡位、“TCL+雷鸟”双品牌分层、全球化生态布局,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突围。 拿TCL电子在AWE 2025上展示的新品TCL极景QD-Mini LED电视Q10L Pro来讲,作为首款第四代液晶电视,极景·无黑边技术实现了从“有黑边”到“无黑边”的划时代外观革新;同时,其搭载的万象分区技术,对Mini LED电视背光到成像显示的全链路七大环节进行深度技术突破,达成一区顶多区的卓越控光效果,让千级分区呈现万级画质,这也是TCL电子从“拼效率”到“秀产品”能力跃迁的缩影。 以至于很多人好奇,这家来自中国的老牌企业,背后究竟有什么神奇魔法——当行业整体面临产品同质化、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时,它是如何做到穿越周期的同时,还能让创新持续发生? 01 重新定义中国加速度 TCL电子做
      233评论
      举报
      三问TCL电子:逆势增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 新眸新眸
      ·03-20

      深度对话|拼多多上线视频通话功能,阿里京东跟不跟?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拼多多悄然上线的视频通话功能在行业内引发剧烈反响。 这个被外界戏称为“逆天”的新功能,允许商家通过客服工具向消费者发起视频讲解邀请,消费者点击卡片即可进入通话界面,接通时默认关闭摄像头,手动开启时用后置镜头,保留沟通便捷性的同时,兼顾用户隐私。但具体是怎么样的一个使用场景,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实际案例。 作为中国电商市场存量竞争时代的典型样本,拼多多本身就是一家非常特殊的公司,从淘系、京系夹缝中突围,凭借裂变营销、仅退款机制迅速积累了数亿用户,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投诉量居行业首位的现实压力。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过去一年消费者投诉近180万件,四大电商平台中拼多多的投诉量最高,接近12万件,但解决率仅为7.82%,低得出奇。 在获客成本攀升至千元量级的当下,电商平台的竞争焦点已经正从流量争夺,转向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淘宝“逛逛”、京东“发现”等内容化尝试,却陷入“注意力分散-转化低效”的困局,直播电商“低价引流 + 话术套路”的模式,又容易面临信任透支的风险。 商家、平台、消费者之间的服务质量、成本控制与体验保障,似乎正在形成某种难以平衡的三角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选择以视频通话功能切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表面上看是一门小的功能创新,但背后的目的非常明显,捕捉到行业的两大痛点:消费者对 “确定性体验” 的渴求,与商家对 “服务分层” 的需求。 当AI客服被普遍视为降本增效的必然趋势时,电商行业在焦虑中集体 “向右转” ,而这家公司却向左走了一步。针对这件新鲜事件,我们跟几位国内电商行业资深分析师深入聊了聊。 01 电商交易中的“最后一厘米”是信任问题 Q:拼多多突然上线视频通话功能,外界都说这是“逆天操作”,这个功能算是开了行业先河吗? A:其实不算。如果单看“通话”的话,2021年淘宝的“一起逛”支持好友间通话,但这不属于客服视
      661评论
      举报
      深度对话|拼多多上线视频通话功能,阿里京东跟不跟?
    • 新眸新眸
      ·03-18

      滇西农民的村播逆袭:“老”番茄找到新生意,一年卖爆北上广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在云南金沙江畔的菜地上,身材敦实的胖叔套上沾着泥土的胶靴,深一脚浅一脚穿过泥泞,黝黑的圆脸上,一双笑起来眯成缝的眼睛透着质朴的憨厚,两颊微微鼓起,泛着因长期劳作而产生的健康红晕。 胖叔本名潘卷林,1987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光龙角村。初中时,因家庭贫困辍学,15岁便开始帮家里种地。成年后进入镇上的冶炼厂,后来工厂倒闭,胖叔选择再次回到家乡。 光龙角村地处偏僻,胖叔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守着几亩菜地过活,依赖传统渠道自产自销。但本地市场规模小,消化能力有限,经常出现滞销状况。除此以外,外地客商压价收购、暴雨冲毁庄稼......这些画面几乎构成了全村人生活的注脚。 “总得为家乡做点什么。”回想起多年前,外地年轻人来村里收购玉米并成功销售,这件事在胖叔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起,他就渴望能像他们一样,改变靠天吃饭、销售被动的局面,但苦于没有渠道,迟迟没有实现。 转机发生在2023年,在外上大学的妹妹返乡,看到了家乡农产品滞销的现状,便提议尝试通过抖音电商扩展销路。起初胖叔还很犹豫,“我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哪会做什么直播?”但在妹妹的坚持下,他看到了不少助农主播的成功案例,最终选择尝试。 从拍自家大蒜起步,只有一部手机和一副三脚架,第一次直播时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说话都不利索,到渐渐学会如何介绍产品、与观众互动,产品也扩展到番茄、茄子、四季豆等更多种类的农作产品。 如今,这个曾因学历感到自卑的农村大叔,经营抖音电商一年后,账号积累了近5万粉丝,卖出了10万多单蔬菜,将以往走不出大山的老品种番茄送上城市餐桌的同时,也为家乡村民打开了一条致富的新路。 从当年的愁容到镜头前的憨笑,一场关于土地、发展与互联网的突围,正在西南边陲悄然发生。 01 老品种的新生意 当沙瓤番茄遇上直播间 在云南金沙江畔的干热河谷,有一片完全由胖叔开垦出来的20亩荒地,这里生长着一种
      196评论
      举报
      滇西农民的村播逆袭:“老”番茄找到新生意,一年卖爆北上广
    • 新眸新眸
      ·03-04

      休闲游戏暗战2025:先做网红,再做产品

      新眸原创·作者 | 桑明强 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休闲游戏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从大盘市场表现来看,欧美一级市场休闲游戏收入同比增长11.7%,意味着这个行业依然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囿于投融资门槛提高和用户获取成本上升,厂商们纷纷把重心转向通过实时运营和深度变现策略,继而提高用户终身价值。 《Royal Match》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为后来者,这款由土耳其厂商Dream Games制作的三消游戏,不仅是目前消除品类的全球Top1,还在今年1月跃居为全球收入第二高的手机游戏。究其原因,知名市场研究机构Naavik把它归结为“从用户规模扩张转向深耕变现与精细化的结果”。 同样的剧变也发生在国内。谁也没想到,一款早在十几年前上线的国民游戏,如今再度迎来爆发——开心消消乐官微粉丝突破2000万大关,成为休闲游戏类现象级IP。 玩家们一边吐槽“游戏官方比亲戚还关心我”,一边涌入微博组队、抢福利、晒战绩。其中不乏骨灰级老玩家身影,有用户表示“虽然关注微博才一百多天,但正式玩是从小学开始的,现在已经出来工作两年了,消消乐真的陪伴了我好多个瞬间”。 数据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变革来自行业本身。事实上,不仅是《开心消消乐》,还有《黑神话:悟空》这样的3A大制作,以及《王者荣耀》、《光与夜之恋》、《如鸢》等细分领域的游戏产品,相比传统买量模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在借势微博等社交媒体,通过社交裂变反哺游戏生命周期、长期沉淀用户。 尤其对于休闲游戏来说,相比玩法上的创新,这届玩家更关注它的社交属性。要知道,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休闲游戏对局时间短,许多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即可完成一局,利用零碎时间在超话集福利,和网友讨论关卡攻略、分享魔性玩法、再转发各种抽象短视频,已经成为这届年轻人的约定俗成。 换句话说,从个人消遣到社交资产,今天的休闲游戏正站在转折的十字路口。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说这
      388评论
      举报
      休闲游戏暗战2025:先做网红,再做产品
    • 新眸新眸
      ·02-27

      距离Perplexity,国产AI搜索还差什么?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过去一年,围绕“AI搜索是否能够颠覆传统搜索”这个话题,业界已经展开了无数次讨论,站在2025时间节点来看,问题已经有了结论:AI搜索的确颠覆了传统搜索。 从StatCounter数据来看,传统搜索巨头谷歌的市场份额今年首次跌破90%,微软Bing、OpenAI、阿里通义、百度、小红书等玩家相继入局,让Gartner关于"2026年传统搜索流量或降26%"预测加速兑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颠覆”还仅停留在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和传统搜索场景中,并非是对传统搜索引擎生态及其商业化模式的系统变革。 以最近DeepSeek对国产应用程序几乎全面接入来讲,相比纳米AI、文心一言、腾讯元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DeepSeek上,道理也很简单,DeepSeek R1推理能力很强,但总是卡顿,前者贡献用户流量,后者扮演提供满血版入口的工具角色。 联想到微信搜一搜官宣接入DeepSeek R1时,两个国民级产品的结合,一度让月活7亿的微信搜索看到了商业化的春天——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观点,直到现在,AI搜索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即使放在微信场景里也是一样,《新眸》在实际体验中发现,AI搜索除了回答问题时的语料库有一定差异,用户体验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它是完全免费的,而且不能加广告。 很多人会将Perplexity视为行业标杆,去年这家公司估值“三级跳”来到了90亿美元,资本押注的原因更多的是数据增长:Perplexity年度经常性收入(ARR)暴涨500%至5000万美元。 尽管如此,Perplexity收入来源仍然非常单一,基本靠Pro版的付费订阅,受众还局限在一些高知高薪人群。其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自己都曾表示焦虑,AI搜索最大的障碍不是Google,而是人们的习惯难以改变——他们不擅长做出这样的提问。 更糟糕的是,迷信AI
      186评论
      举报
      距离Perplexity,国产AI搜索还差什么?
    • 新眸新眸
      ·02-27

      AI眼镜暗战2025:技术路线与商业化现状盘点

      新眸原创·作者 | 李小东 自从Ray-Ban Meta验证了消费级AI眼镜的可行性,国内外这一赛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雷鸟X3 Pro承诺的"全彩光波导方案",到Rokid最新迭代的空间计算模组,再到小米的双目显示系统,已有超过40家厂商布局了AI眼镜,仅CES 2025展会上亮相的就多达40多款。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行业集体进入技术验证的关键节点,《新眸》粗略统计,今年等待发布的新机型至少还有50款。 AI眼镜被视为下一代超级硬件入口,背后的原因与AR/VR的路径存在本质差异,相比此前第一代谷歌眼镜的折戟,以及十年后VR产业从巅峰跌落,AI眼镜的核心逻辑更加务实,在于“场景适配性与技术融合能力”,简单来说,更看重在日常生活中高频场景的落地。 随着产品从无屏、蓝牙、摄像头的过渡方案,发展到AR+AI的融合应用,人们对它的终极期待是希望能成为“人体感官的延伸”。至于这场交互变革的主线,不单单要解决硬件迭代和应用的问题,还要思考如何从“实用”和“价值”破局。 1 先做好眼镜,再琢磨AI 在电子消费领域,200万台出货量一向被看作AI硬件的生死线,标志着这类产品成功跨过市场的检验。从Wellsenn XR最新的数据来看,去年全球AI眼镜销量234万台,其中RayBan Meta独占224万。 这组数据很有意思。要知道,在RayBan Meta卖爆之前,国内外还有数十家企业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智能眼镜,但无一例外,无论是谷歌、微软,还是苹果、华为,没有一款真正走向大众市场。而Meta前后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解决了困扰这一领域十多年的量产难题。 背后的原因,和它的产品定位和设计思路息息相关。 在正式做AI眼镜之前,扎克伯格在AR Orion项目上已经投入了近十年,但由于成本过高一直没能实现商业化。虽然Meta坚信AR在未来能取代智能手机,但显然,棘手的现实问题需要更循序渐进
      299评论
      举报
      AI眼镜暗战2025:技术路线与商业化现状盘点
    • 新眸新眸
      ·02-21

      抖音试水AI分身,背后透露了什么信号?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抖音正在为它的内容生态注入新的技术变量。 据最新消息,近日字节旗下的AI智能体开发平台子(Coze)与抖音打通,与早期豆包App的简单问答功能不同,Coze允许创作者构建具备复杂逻辑的AI分身。通过接入文档数据库、工作流引擎及大语言模型,这些数字助手不仅能完成基础客服应答,还可执行旅行路线规划、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进阶任务。 AI分身是基于创作者在抖音的已有内容,通过大模型生成的AI智能体,它能够复刻创作者的对话风格和知识库,面向群聊、私信、评论 、直播、搜索等场景与用户进行24小时的随时互动。Coze的加入,提供了更复杂、灵活的AI分身设定,使创作者的AI分身能够运用到更多的场景。 但值得注意的是,抖音的AI分身虽然说是人人可用,但并非人人适用。它的主要目的仍是围绕运营效率,比如对于创作者来说方便粉丝维护,对于商家而言方便客户服务。从公告上看,似乎还有一些全新功能尚未完全展示。 这一动作恰逢抖音内容生态进入关键转折期——据新榜《2024内容创作者生态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抖音活跃创作者规模同比增长99%,主播账号总量突破1.8亿,职业主播群体已达1508万人。更值得关注的是,抖音电商去年GMV突破3.5万亿,超越京东跻身电商三极。 结合起来看,这些信息背后透露出了一个很明显的信号,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平台重心仍然要回落到精细化运营和高效转化上。而抖音AI分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结合了内容生态和电商,能够推动从流量到服务的转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AI分身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去梳理平台对内容生态、技术路径和商业版图的深层思考,其在AI应用领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1 什么是抖音AI分身? 去年年初,抖音AI分身就在抖音APP内开始测试,这个功能源于应用里推出的一个名为“V”的创意项目,主要目的是基于豆包大模型,以及创作者的
      267评论
      举报
      抖音试水AI分身,背后透露了什么信号?
    • 新眸新眸
      ·02-05

      2025,AI Agent还在起跑线

      作者|李小东 当2024年全球科技峰会的话题从“大模型参数竞赛”转向“智能体落地场景”时,行业似乎完成了一次集体认知跃迁。人们意识到,AI的价值不再是参数量的天文数字,而在于能否像水一样渗入真实世界的缝隙。 过去两年,随着混合专家架构(MoE)、神经符号系统等技术范式的迭代:智能体不再依赖“暴力训练”,而是通过知识注入与逻辑推理的结合,逐步逼近人类专业能力。 全球科技巨头与初创公司纷纷将资源投向AI Agent,人们甚至开始产生一种错觉——智能体很快会进入成熟期。 这种感觉的背后,源于行业对“智能体”定义的微妙重构。相比马文·明斯基时代的“自主生命体”理想,在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当下,留给AI应用落地窗口期愈发紧迫,对智能体的界定,虽然同样具备能够 “自主感知并采取相应行动” 的特征,但更多是把它视作AI应用落地最重要的一种产品形态。 从Anthropic、Google DeepMind到OpenAI,从字节、百度等头部大厂,到kimi、智谱等AI新势力,各家公司都在探讨如何利用这项技术去颠覆现有的行业格局,让智能体真正成为打通AI从实验室到实际场景落地的利器。 然而看似繁荣的落地案例,大多仅是技术长跑中的零星里程碑: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能分拣零件,但面对传送带突发卡顿仍需要人类救场;Anthropic的Computer Use让用户可以指挥Claude操作电脑,但面对复杂流程,也只有15%的操作成功率。 这些情况并非个例。当前大多数智能体集中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运行,而人类世界的复杂性远超实验室预设的边界。站在2025年的节点,这个被赋予“颠覆生产力”使命的技术,仍处于爆发前夜。 笃信行业的人会认为,当大模型完成技术启蒙,算力基建逐步完善,智能体正在打开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庞大的市场——结合麦肯锡与Gartner研究预测,到2027年,智能体将渗透至大部分的企业工作
      283评论
      举报
      2025,AI Agent还在起跑线
    • 新眸新眸
      ·01-29

      大模型走向破圈,这届春节AI味太浓了

      作者|鹿尧 过去两年,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至普通人的生活。 从2023年ChatGPT掀起全民对话热潮,到2024年AI绘图工具让小学生也能创作漫画,技术不再是极客的专属玩具,而是如水电气般融入日常。 在一些不易察觉的场景中,AI正推动着社交维度的代际融合,典型的例子,不仅00后能借助AI花式拜年,使用实时AI美颜与背景替换技术生成祝福视频,连耄耋之年的老人也能通过简化界面实现“数字守岁”。 在2025年的春节,一场由AI掀起的“数字年俗”在全中国引发狂欢。当“广场舞大妈舞到全世界”、“兵马俑用陕西方言送祝福”、“小学生自制AI文旅地图成为班级明星”成为春节社交平台的热梗,这场看似魔幻的狂欢背后,藏着中国AI技术的一次全民级落地实验。 百度用多模态AI技术重构了传统年味儿——从数字人拜年视频到超真实文旅地图,从方言搜索到智能体导游,从北上广来到县城乡村,广场舞大妈、10后小学生、方言老人都能成为AI时代的头号玩家,科技与烟火气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热闹。 这或许也揭示了2025年AI的关键命题:当最前沿的技术能够真正融入到最朴素的场景时,超级应用爆发的临界点已不再遥远。在这场竞赛中,谁能把技术变成人间烟火,谁就能真正把握AI时代的游戏规则。 01 最有AI味的一年 有三个现象火了 现象一:全球广场舞大妈“占领”地标,AI让拜年变成魔幻狂欢 “姐妹们快看!我在凯旋门前跳《最炫民族风》!”大年初一,山东济南的王阿姨在家族群里扔出一段视频:她身着红袄,带领一群数字分身“占领”法国凯旋门,背景音乐响彻戴高乐广场。 这是百度搜索“瞬移世界拜个年”的杰作——用户只需上传一段视频,选择巴黎铁塔、自由女神像等地标,AI就能自动生成在全球任意地点的超真实视频,连动作幅度都精准匹配广场舞的神曲节奏。 王阿姨的操作简单到“比发朋友圈还容易”,打开百度搜索“瞬移世界拜个年”,进入活动会场、点击入口
      549评论
      举报
      大模型走向破圈,这届春节AI味太浓了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