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投资电影不被坑?必须掌握的产业链防坑地图

点击上方“掘金Liszt”关注并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定投指南

新书《定投》正式上架,适合没有接触过基金的小白,我跟出版社申请了8.3折优惠(一杯咖啡的价格),同时我还附赠一个定投指南的录播课,详细讲解定投指南的用法。下单了之后把截图发我即可(微信:Goldenliszt)。

电影行业可以买了吗?”——这是很多散户在春节档票房火爆后,心中最大的疑问。

2024年春节档票房突破8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但电影行业的上市公司却大多处于亏损状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电影行业的投资机会究竟在哪里?

今天,我们将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出发,结合估值逻辑和行业风险,深度扒开电影行业的现状与未来,文章最后我会附上A股电影行业的相关个股估值,价值千金。

第一部分:电影行业的产业链与估值逻辑

电影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制作、中游发行、下游院线三个主要环节。

不同环节的资产属性、商业模式和风险挑战决定了其估值逻辑的差异。

上游制作环节主要包括电影的制作和IP开发,属于典型的轻资产模式。这类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创意和IP储备,而非固定资产。

例如,光线传媒的核心业务是电影制作和IP开发,其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的80%以上来自电影业务,但固定资产仅占总资产的15%。这种轻资产模式使得上游公司的估值更多依赖于盈利能力,因此市盈率成为主要估值指标。

然而,上游制作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不确定性,这一点与游戏行业非常相似。

例如,华谊兄弟间接持有不到1%股权的游戏科学,去年就诞生了《黑神话:悟空》,像这类火爆全球的游戏IP10部都出不来一部。根据行业研究,全球游戏IP的成功率不足10%,而电影IP的成功率更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上游公司的盈利波动极大——例如,光线传媒2021年因《哪咤之魔童降世》大赚9.8亿元,但2022年因《深海》票房不及预期,净利润暴跌80%

近年来,上游制作公司普遍面临盈利压力。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数据,2019年至2023年,国产电影平均制作成本从1.2亿元上升至2.5亿元,其中特效和演员费用占比超过60%。然而,票房收入的不确定性却显著增加。

封神三部下来的成本高达30亿,平均一部成本高达10亿,2023年上映的《封神第一部》最终票房仅26亿元,扣除分成后勉强覆盖成本。第二部在大年初一上映,具体票房让我们拭目以待。这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波动的特性,使得投资者在关注PE的同时,必须警惕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对于上游的发行来说,追踪永远比预测重要,因为就连他们ceo也预测不了哪一部电影会火,那还不如选择便宜性价比高的标的。

电影类型的多样性进一步放大了上游制作的风险与机遇,主要体现在动画片、科幻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片:

比如《哪咤之魔童降世》以50亿元票房证明国产动画的潜力,但《深海》仅获9亿元票房,显示出观众对创新题材的接受度波动。

像《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40亿元,但同期《上海堡垒》仅1.2亿元票房,凸显内容质量的极端重要性。

还有《我不是药神》《人生大事》以小成本撬动高票房(分别31亿和17亿),但过度依赖社会议题可能导致过审风险。

看完上游之后,我们来看看中游。

中游发行环节主要负责电影的营销和发行,同样属于轻资产模式。

发行公司的核心能力在于渠道资源和营销策略,其估值逻辑与上游制作类似,主要看市盈率(PE)。以中国电影为例,其2022年财报显示,发行业务占总营收的38%,而固定资产占比仅为12%。中影的估值更多依赖于其发行能力和市场份额,而非硬件资产。

中游发行公司的一个显著风险在于政策依赖。电影行业受政策影响极大,例如最直接的内容审查制度2021年《长津湖》因题材敏感性多次修改剧本,导致上映时间推迟3个月,直接影响票房收入。

同时,还有进口片引进数量,2024年引进了93部,比2023年多10部,进口新片数量、票房产出、年票房占比三项数据均创下近五年来新高,但距2019年仍有明显差距。

此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也可能影响行业利润。例如,霍尔果斯税收优惠取消后,多家影视公司被迫迁出,导致运营成本上升。

除了政策影响外,面对流媒体冲击,传统发行公司正在尝试新模式。

比如窗口期缩短。口罩期间,《囧妈》跳过院线直接登陆抖音,开创线上首映先例,但引发院线集体抗议。

又比如分线发行。2023年,国家电影局试点分线发行,允许中小成本影片选择特定院线上映,降低发行成本。

讲完上游和中游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下游。

下游院线环节是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资产部分,主要包括电影院和放映设备。

以万达电影为例,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905家影院、7546块银幕,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70%以上。

因此,院线公司的估值逻辑主要看市净率(PB)。万达电影目前的PB3.4倍,处于历史30%的位置。

然而,下游院线公司近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市场竞争。

2018-2024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从12%暴跌至6%,万达电影六年累计亏损超过130亿元。

另外,流媒体崛起也对院线发起冲击。根据Statista数据,2023年中国流媒体用户规模突破10亿,Netflix、爱奇艺等平台通过自制内容(如《鱿鱼游戏》《隐秘的角落》)吸引了大量用户。2023年春节档,线上观影人次同比增长35%,而线下观影人次仅增长8%

这种线上分流趋势迫使院线公司转型。例如,万达电影开始尝试影院+餐饮+娱乐的复合业态,但其2023年财报显示,非票房收入占比仍不足15%,盈利能力未见明显改善。

为应对竞争,院线不得不投入巨资升级设备,比如建设IMAX厅与CINITY厅,但单块银幕改造成本高达500万元,但上座率提升不足5%。又或者增设4D影厅,但震动座椅、气味特效等设备维护成本高昂,难以规模化盈利。

第二部分:电影行业的未来趋势

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分别是内容多元化、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累计票房82亿元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和50亿票房的动画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观众对多元化题材的接受度,科幻片和动画片终于呈现崛起态势。根据猫眼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科幻和动画类影片的票房占比从2019年开始均有提升。

与此同时,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如《我不是药神》(票房31亿元)和《人生大事》(票房17亿元)也获得了广泛好评。这类影片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其制作成本通常低于3亿元,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大制作影片。

另外,一些垂直细分市场也涌现着机会,比如贾樟柯的文艺片《江湖儿女》通过海外电影节和艺术院线实现盈利。又比如《武汉日夜》以口罩为背景的纪录片,通过政府补贴和公益放映收回成本。还有更新的形式比如腾讯视频推出的《隐形守护者》开创互动影视新模式,用户付费率超30%

除了内容多元化之外,技术创新也给电影注入新的血液。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正在改变电影制作流程。例如,2021年上映的《刺杀小说家》中,大部分特效镜头通过虚拟制作完成,节省了40%的拍摄时间。迪士尼的《曼达洛人》更是完全采用LED虚拟拍摄,单集制作成本降低30%

另外,AI在电影行业的应用已从概念走向实践:比如剧本创作,OpenAIGPT-4已能生成完整剧本框架,华纳兄弟正在测试AI辅助编剧。又比如特效制作,腾讯AI Lab开发的光影焕新系统,可将传统特效制作效率提升50%。除了内容制作,对于观众分析,AI同样有帮助,奈飞通过AI算法预测用户偏好,《纸牌屋》的成功便源于此。

而区块链技术也正在解决电影行业的版权痛点。例如,华策影视与蚂蚁链合作,将《刺杀小说家》的版权信息上链,防止盗版和收益分流。

在国际化发展这块,中国电影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正在提高。例如,《流浪地球2》在北美上映首周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华语电影纪录。此外,《长津湖》通过海外流媒体平台发行,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影公司与好莱坞的合作模式也在升级。例如,华谊兄弟与STX娱乐联合出品的《茉莉牌局》,通过全球分账模式实现盈利。腾讯影业则通过投资《毒液》《壮志凌云2》等好莱坞大片,获取全球票房分成。

尽管国际化趋势明显,但文化差异仍是主要障碍。例如,《战狼2》在海外市场因民族主义标签引发争议,票房表现远不及国内。

第三部分:机会与风险

因此,电影行业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聚焦内容与IP

优质IP是电影行业的核心资产。例如,漫威宇宙通过22部电影构建的IP矩阵,全球累计票房超过280亿美元。国内公司中,光线传媒的封神宇宙和追光动画的新神榜系列正在尝试类似路径。

同时需根据产业链位置选择估值工具:

上游和中游公司主要看PE(市盈率)为主,辅以IP储备量、项目成功率等非财务指标。但由于IP的成功率非常低,所以理论上PE越低越好。

下游公司主要是重资产公司,所以以市净率为主,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现金流和负债率。

电影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例如,2018-2019年行业低谷期,博纳影业逆市收购影院资产,在2023年春节档实现翻倍收益。你也可以通过下游市净率、跟踪票房增长率和政策风向,捕捉逆向布局机会。

讲完机会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风险。

电影票房受多重因素影响,且波动性极大。例如,2023年暑期档的《超能一家人》因口碑崩盘,票房从预期的20亿元暴跌至3亿元,直接导致主控方开心麻花股价单日下跌12%

另外,政策变化可能对行业产生致命打击。例如,2018限薪令出台后,演员片酬占比从60%降至40%,但同时也导致部分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搁浅。

不仅如此,流媒体平台的冲击已不可逆。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是线下票房的3倍。爱奇艺通过云影院发行的《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单片付费收入超过1亿元,直接分流了院线票房。

第四部分:总结

当下电影行业的业绩根本见不得人,来看看当前a股的电影个股,绝大多数都是亏损。

但机会往往也是藏在这种时候,当压对了业绩反转的个股,你也能获得超额收益。

不过,作为散户,等到业绩转正再开始关注,也可以赶得上。

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根据产业链不同位置,结合具体的估值指标进行计算。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些你真正懂的行业。电影行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当你在影院为春节档电影热血沸腾时,可能想不到——你家的年夜饭桌上,正摆着一场同样魔幻的资本贺岁片

下一期,我们将从电影院到年夜饭桌,揭开春节背后的双重真相:

影院里,《魔童脑海》正在热播,但电影公司股价暴跌,钱到底被谁赚走了?

厨房里,年轻人一边骂预制菜是科技狠活,一边抢光1688元的佛跳墙礼盒,资本笑看真香定律永不过时。

资本里,电影公司靠阴阳合同逃税,预制菜厂用农家走地鸡擦边营销,春节成了收割韭菜的最佳档期。

从大银幕的眼泪到年夜饭的鸡汤,这个春节,你为谁的情绪买单?下期带你拆解预制菜行业的魔幻现实”——科技与狠活,到底,谁在狠赚?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