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车企销售目标出炉 谁的野心更大?
开年以来,车企相继制定了新能源汽车2025年的销量目标,从目标量及增长率来看,不仅预示着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信心,也预示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5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其中,蔚来汽车2025年销量目标为44.4万辆,同比增长100%。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2024年末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在三大品牌的支撑下,2025年的销量目标是合理的增长,同时他透露,其实内部设定的目标比销量翻番还要高一点。
图片
2024年全年蔚来交付新车22.2万辆,同比增长38.7%,虽未完全达成23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但完成率高达96.52%。当下,蔚来构建了蔚来、乐道、萤火虫三个品牌,分别锚定高端市场、家庭市场与个性化市场。
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为30万辆,预计较2024年增长122%。业内普遍认为这一目标数字保守,多家机构预期小米汽车今年交付量为35万辆。2024年小米汽车实际交付量超过13.5万辆,超额完成全年13万台的销售目标,完成率高达103.85%。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在2024年4月才开启首次交付,不到一年时间里,小米汽车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造车新势力。
图片
理想汽车2025年目标销量定为70万辆,目标增长率为40%。其2024年交付量达到50.05万辆,超额完成48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为104.27%。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理想多次下调交付目标,从最初的80万辆,下调至56万辆至60万辆。若按2024年第四季度交付指引16万辆至17万辆计算,其最低全年交付目标为50.18万辆,由此来看接近完成2024年全年销量目标。
图片
小鹏汽车2025年挑战35万辆的销量目标,同比增长83%。2024年全年交付量达19.01万辆,低于年初设定的28万辆销量目标,完成率仅为67.89%。小鹏汽车还定下了2025年经营利润转正的营收目标。智驾是小鹏汽车冲锋2025的利器,董事长、CEO何小鹏在内部信中提到,2025年,小鹏汽车将推出多款搭载小鹏AI体系技术的全新车型。
作为造车新势力车企中的“排头兵”,鸿蒙智行在2024年交付新车44.5万辆,位居行业销量第二,目标完成率89%。尽管未能完成50万辆的既定目标,鸿蒙智行仍对2025年充满信心,提出100万辆的销量目标,同比增长高达125%。
而“黑马”零跑汽车2025年将向50万辆新目标发起冲击,目标增长率70%。2024年,零跑交付量达到29.37万辆,超额完成25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高达117.48%。而且在不久前零跑发布的盈利预告显示,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提前一年达成单季度盈利目标,这意味着零跑成为继理想汽车后中国第二家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图片
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品牌2025年销量目标为22万辆,目标增长率高达197%,深蓝品牌目标增长率也在100%以上。东风汽车旗下岚图品牌2025年销量目标20万辆,目标增长率达133%。
目前比亚迪尚未公布明确的2025年销量目标,有观点认为,按照其2024年占全国新能源车总销量35.6%来推测,若2025年要继续保持这一增长率,比亚迪2025年或要冲击550万辆的新高度。
部分传统车企也公布了新一年的目标。吉利汽车2025年将销量目标定为271万辆,较2024年总销量增长约2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约为150万辆。虽然吉利这两年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速度不错,旗下极氪、领克等新能源品牌也都比较争气,但从其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88.82万辆的最终结果上看,如果2025年要实现150万辆的目标,就要保持将近70%的增幅,这对吉利来说当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广汽集团2025年目标为230万辆,增长率约为15%,其中广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幅度将超过50%。广汽埃安2024年全年交付量达到35.41万辆,仅完成70万台年度目标的50.59%
比亚迪2024年全年交付量达到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远超其年初设定的360万辆销量目标,完成率高达118.01%。
奇瑞在2025年维持与2024年一样的增长目标,即超行业10-20个百分点。2024年奇瑞集团销售超260万辆,同比增长38.4%,超额完成目标。
长安汽车的2025年度目标是300万辆,增长率为12%。
东风汽车则计划在2025年整体销量重回300万辆台阶,挑战320万辆,同时还要推动新能源汽车跨越百万辆,并加快智能化业务布局。
可见,在市场上头部新势力车企都制定了远超现有市场成绩的销量增长目标,准备好更加激烈的厮杀。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预测,2025年国内乘用车市零售将达到2340万辆,同比增长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将达1330万辆,同比增长20%。也就是说,按照预估情况来看,2025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个增幅只有20%。
这也显示出今年汽车市场不会平静,竞争会更加激烈。面对新一年的市场考验,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都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努力,以实现各自的目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