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外资下场诱多!A股将复制2023年行情?

1957年,苏联发射斯普尼克1号人造卫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傲慢的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重呼,斯普尼克时刻又来了。

1

科技股涨疯了。

大涨的核心原因,是外资对中国科技的价值重估。

德意志银行忽然跳出来说,2025年,将是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一年。

预计中国股票“估值折价”将消失,A股/港股牛市将继续并超过此前高点。

为什么呢?

因为西方世界,开始第一次思考中国科技领先的可能性。

过去,中国股票,尤其是科技股,在外资眼里是有折价的。

反过来,美股则是有溢价的。

原因在于,只要我相信美国的就是最好的,那我当然就愿意重注投资美股科技。

因为我投资的不仅是这些公司现在的资产、产权和商誉,更是未来会持续领先的技术创新。

投资者对科技创新的信心,是美股头部科技股最宽广的护城河。

反过来,如果你中国永远只是追随者 ,那即便你现在的公司有了不起的成就,我也不愿意给出高估值定价,因为你迟早被超越、然后掉队。

但是,六代机和 Deepseek的出现,让欧美越来越难以否认中国在科技上的巨大进步。

这俩玩意,是真正领先于全世界的产品。

同时,它俩还有三大特点:

第一 ,完全脱离西方世界,整个研发环节几乎没有(很可能是完全没有)外国人参与。

第二 ,和新能源不同,这俩货你光靠砸钱,砸疯了都砸不出来。

第三 ,和通信不同,战斗机和AI是美国的强势行业,也是大量投入的行业。这就好比我们是在篮球和田径上赢了美国,而不是在乒乓球跳水上赢了美国。

中国的科技,可能能在美国擅长的领域,做到超越美国。

光是这一句话,对于股市而言,就价值千金。

2

不过,我对A股的预期,没有老外这么乐观。

尤其是什么A股突破前高,说真的,相比于A股突破6124,我更相信黄金突破6124 。

A股目前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宏观经济仍然没有出现强复苏。

内需,仍然难言恢复。

我们看中金宏观做的今年春节的各项消费数据:

零售增速高于24年国庆,远远逊色于24年春节。

放到历史上看,也处于历史低位,增速至今没有回到口罩前的2019年水平:

另外,以2019年为基准,则25年春节的旅游收入增速,仍然远低于旅游人数的增速。

说人话,就是大家仍然愿意出去玩,但是不愿意花钱,人均旅游支出降低。

别忘了,这里的统计口径是输入而不是盈利,还得计入19年至今的通胀。所以理论上旅游收入大增才是正常水平。

整体上,今年春节的消费数据算不上萧条。

但你要说有多好,出现了强复苏,那也是胡扯。

这还是在“去年年末股市大涨”+“体制内涨工资(会补发好几个月,我朋友补发了8个月)+国补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才有的消费数据。

内需起不来、消费起不来,则A股港股大部分公司的业绩就起不来。

在3月出现超预期的刺激政策之前,我不认为A股会出现强劲的普涨行情。

3

当然,不普涨,不意味着没钱赚。

我认为,目前的A股很有可能会复制2023年上半年的行情。

只有最激进和最保守的人才能赚到钱的行情。

2023年,最激进的,是AI,年初即开始行情,游戏ETF 6个月内翻倍。

最保守的,是中特估,在AI行情走完后接棒上涨,给23年A股强行挽尊。

在中特估行情也走完后,A股跌破3000点,随后只有微盘股和北交所还有一点赚钱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23年的AI、中特估、微盘股、北交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依赖宏观经济增长。

AI卖的是概念,业绩不用落地。中特估持牌垄断 ,旱涝保收。微盘股北交所纯炒作,击鼓传花。

而需要业绩增长的,诸如消费、新能源、医药等,就全年跌跌不休。

那25年的情况,很可能和23年很相似。

23年.是口罩后第一年,市场提前给了复苏预期,事实证明复苏无力。市场给出的答案是规避所有业绩股。

25年,是大力刺激元年。刺激会不会起效,有待观察。

刺激到位了(同时美联储降息了),就是2019-2020年。

刺激不起效,就是2023上半年。

我个人认为,综合赔率胜率,激进点的拿科技,保守点的拿红利,是比博宏观经济复苏更理性的选择。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