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持续回购 储能行业2025年能否逆风翻盘?
2025开年以来,一大波储能行业上市公司“真金白银”提振信心的回购方案接踵而来。
1月17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截至2025年1月17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225万股,占总股本的0.1101%,回购资金总额为1亿元,回购价格区间为36.31元/股至55元/股。
1月20日,格林美公告,公司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回购股份将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价格不超过9.93元/股,回购期限为12个月内。
2月4日,横店东磁发布公告,截至2025年1月3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24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8%,最高成交价为14.46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1.11元/股,已使用资金总额3.2亿元。
2月5日,天合光能公告称,2024年6月25日,公司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回购股份用于转换公司可转债,回购价格不超31.00元/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0亿元、不超过12亿元,期限12个月。截至2025年1月31日,已回购公司股份1423.19万股,占总股本0.65%,最高价24.91元/股,最低价15.82元/股,支付资金总额2.38亿元。
2月5日,多氟多公布,截至2025年1月31日,在本次回购方案中,公司通过股票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4,780,46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40%,最高成交价为11.66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1.10元/股,成交金额为5403.29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截至目前,发布回购或已进行回购的储能概念股超30支,包括了天合光能、中天科技、北京科锐、亿纬锂能、永福股份、多氟多、天能股份等,涵盖了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合计计划回购金额超64.67亿元,对比同期有小幅下降。
其中不少储能相关业的计划回购金额都超过亿元大关,如格林美、亿纬锂能、协鑫集成、嘉化能源、豪鹏科技等企业的计划回购金额,上限最大达到2亿元;多氟多计划回购金额上限最大达到了3亿元;而广大特材、中天科技、横店东磁等企业的计划回购金额上限最大达到4亿元;永泰能源计划回购金额上限更是最大达到10亿元之多。
股份回购是企业对自身价值的信心体现,也是行业回暖的重要信号。回顾2024年,储能是“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大类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库存积压严重、价格“内卷”贯穿全年,出现了很多企业打价格战、产品同质化等不良竞争现象。可以说,中国储能行业迈入了一个挑战重重的新阶段。
在价格战影响下,储能电芯价格从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2024年底的0.3元/Wh,系统均价也降至0.5元—0.6元/Wh,价格直接腰斩,项目低价中标频频上演,部分成交价已临近甚至击穿成本线。而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导致储能行业很多企业2024业绩“滑铁卢”。
图片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目前,约63家动储(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的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整体来看,2024年这63家动储上市公司预计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68.65亿元-380.9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9.41%-42.44%。
全年,多达39家动储企业出现亏损,占比达62%,亏损企业数量比2023年增加了12家。具体到企业层面,2024年宁德时代全年盈利490-530亿元,盈利能力是第二名到第二十名之和(65.15-80.15亿元)的7.52倍-6.61倍,是无可争议的盈利之王。
若是剔除宁德时代,整个动储上市企业群体将亏损149-221亿元;其中5-7家企业亏损在10亿元以上,天齐锂业沦为亏损王,2024年预计亏损71-82亿元。
去年第四季度63家动储上市公司合计亏损32.57亿元,同比下降191.56%;其中若是剔除宁德时代,第四季度整体亏损高达162.56亿元,其中47家企业出现亏损,占比达74.60%。
储能行业经历了2024年的低谷,2025年能否逆风翻盘?总体来说,储能行业仍然处于调整期,但已经有复苏的迹象。
图片
首先,碳酸锂价格——行业的晴雨表,其涨跌直接对应着企业的整体业绩预期——已经探出大底。随着下游正极材料需求旺盛提振,碳酸锂价格出现企稳回升势头。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11月锂行业运行情况显示,国内碳酸锂价格略有回升,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为7.5万元/吨,环比上涨6.4%;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7.8万元/吨,环比上涨7.6%。需求端,以旧换新政策加码效果明显,电池与新能源车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其次,去库存及产能出清接近尾声,也是推动行业见底复苏的重要力量。在2023至2024年行业低谷期,储能产业链尤其是上游材料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不断下滑。
目前,储能供应端价格战已经达到极致,行业去库存压力仍然存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产业链环节价格均无下降空间,系统集成环节的PCS、BMS、EMS、热管理、消防等环节成本下降空间有限,储能价格战有望在2025年触底反弹,但何时出现价格反转仍需关注产能出清速度、行业洗牌速度以及海外需求增量。
自2024年7月以来,储能海外市场迎来爆发,这对于2025年的业绩是一个提振。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2月,中国储能相关企业在海外市场已经拿下了超过146个订单,总规模超过165.47GWh,其中储能电池订单规模最大,达81.11GWh,其次是储能系统(含直流侧系统)订单数量最多,超过97单,规模达72.98GWh,PCS出海订单10.87GW。
以沙特为例,其“2030愿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能源部制定的电池储能(BESS)项目计划,将释放大量的储能装机需求。从2024年到2025年,沙特计划推出24GWh的BESS项目,其中2023年释放2GWh项目、2024年约16GWh。业内对其2025年项目招标计划充满期待,头部储能企业也在摩拳擦掌,此前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等均先后斩获大单,价格竞争也异常激烈。
储能行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已逐渐从调整期转向复苏,但不同地区和细分市场表现存在差异。相对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外储能市场成熟、产品单价高,叠加部分地区政策补贴,利润空间可观,被业界认为是储能企业穿越洗牌周期的有力支点。储能企业的回购,也表明了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