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下绿源集团加速崛起:重庆基地投产背后的战略图谱

2025年,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即将迎来两大核心政策机遇——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的实施以及以旧换新政策的深化执行。这两项重点政策的实施,向市场释放了两股强大的推动力,不仅进一步规范了行业标准,也为头部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新年伊始,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2451HK,以下简称“绿源”)于2月18日在重庆大足成功举办了重庆基地投产仪式。该基地为绿源此前IPO的募投项目。绿源集团于2023年10月成功上市港交所主板,时隔一年多,其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并成功落地投产,为其后市的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今年规范性及利好消费端的政策逐步落地的过程中,绿源作为行业规范制定的参与者,也有望在双重利好政策下,进一步巩固行业优势地位。

多年以来,绿源集团深耕铅酸电池技术领域,产品矩阵高度契合政策导向。其中绿源独创的液冷电机系统,以及去年创新落地的数字电池维护技术等核心专利,均旨在提升电池寿命和安全性,同时还通过轻量化设计解决了新国标下的质量限制矛盾。

此次仪式中,绿源介绍了其顺应新政规范的深化创新技术——在传统轮毂电机结构基础上,采用集液冷科技+空气交换系统+绝缘冷却液技术,解决“高温退磁”“磁钢氧化”难题。该技术实现了高效性能不衰减、使用期限长达10年以上的目标。绿源集团表示: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更是应对新国标挑战的关键。2025年绿源将持续深耕底层核心技术,全面突破耐用性能壁垒,依托智能互联技术构建全场景智慧出行体验。

截至2024年上半年,绿源的研发成本同比2023年中报的77.3百万元增加约19.0%至92.0百万元。同时还拥有623项专利,其中新增专利申请38项,新增专利授权76项,发明专利领先业界。

随着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不断增长和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动,绿源集团面临着产能扩张的迫切需求。从IPO阶段绿源披露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4月30日,浙江、山东、广西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了69.1%、87.3%、89.9%,现有的生产基地已充分利用,募投计划中的重庆项目亟待落地投产。

重庆地处西南交通枢纽,大足高新区配套资源成熟,为绿源集团提供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响应速度的优势,进一步强化规模经济效应。

未来,绿源重庆产业基地将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绿色出行产业综合体,不仅有助于提升重庆及西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还将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随着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成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作为新能源摩托车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大足区正加速汇聚产业能量。绿源凭借其产业链优势,有望为大足区带动新能源摩托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入。

据了解,该基地项目一期投资达5.3亿元,总装车间完全建成后,可容纳16条新能源电动车装配生产线,预计年产200万辆。这一产能的大幅提升,将使绿源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还为其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生产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绿源重庆基地是其继浙江、广西、山东之后落成的全国第四大智能制造基地,且建设标准严格遵循了“中国制造2025”要求。该基地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了智能化生产基地。其中,在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公布的符合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绿源浙江、山东、广西生产基地全部上榜,标志着绿源已投产的三大智能制造基地全部纳入工信部电动自行车“白名单”。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全国电动自行车实现售旧、换新各 102.3 万辆,带动新车销售 27.3 亿元,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重庆基地的投产将成为绿源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绿源集团控股(02451)$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