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全国第四大智能制造基地落成,产能跃升激活西南经济新活力
2月18日,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2451HK,以下简称“绿源”)绿源重庆基地投产仪式成功举行。重庆市副市长郑向东,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赵斌,市商务委副主任彭和良,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戴鹏,大足区委书记、区长徐晓勇,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倪捷、首席执行官胡继红,以及供应商、经销商等数百位合作伙伴代表出席现场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
在投产仪式上,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倪捷表示,绿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发挥自身在战略、技术、产品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与重庆在人才、市场、产业和区位等优势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在西部地区的市场布局。通过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助力重庆大足打造西部地区的最大的新能源摩托车产业集群。
投产仪式现场,重庆市大足区区委书记、区长徐晓勇在致辞中表示,希望绿源集团以此次投产为新的起点,持续优化在大足的布局,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让更多更好“大足造”电动车走向世界、卖往全球,并发挥“领头羊”作用,将更多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引荐集聚到大足。。
据悉,绿源重庆基地是其继浙江、广西、山东之后落成的全国第四个智能制造基地,其中,在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公布的符合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绿源浙江、山东、广西生产基地全部上榜,标志着绿源已投产的三大智能制造基地全部纳入工信部电动自行车“白名单”。
本次绿源重庆基地建设标准也严格遵循了“中国制造2025”要求,并充分吸收了绿源全国智造基地的经验,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这一布局不仅彰显了绿源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的技术积淀,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此外,在产能规划方面,绿源重庆基地是绿源智能化水平最高制造基地,单体规模最大的总装车间。其项目一期投资达5.3亿元,总装车间完全建成投产后,可容纳16条新能源摩托车装配生产线,总体产能规划200万辆,将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
更为关注的是,投产仪式上,绿源将浪潮计划迭代到了3.0版本,共涵盖63家战略供应商、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国家摩托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及由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专家共同组建的绿源轻出行专家智库。
据了解,绿源集团轻出行智库的创立,旨在凝聚各界智慧结晶,探寻电机电控电池技术、AI 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以及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的创新应用,为居民智慧出行与改善身心健康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同时建立建成产学研资融合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电动两轮车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早在2008年,绿源便率先引进了焊接机器人,开启了中国电动车产业智能化制造的序幕,此后绿源历经了自动化升级、信息化增效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2008年,引入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使生产效率、精度与一致性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引入,实现了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开启了信息化管理的新时代。2024年,推行研产一体方案,构建数字化协同系统,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贯通,全方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绿源始终以技术革新作为保持竞争优势与应对新国标政策的核心驱动力,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聚焦车辆耐用性、电池及续航、智能化这三大核心需求。为此,绿源不断构建和完善其核心技术矩阵,涵盖了核心耐用技术、数字化电池养护系统以及智能互联系统。
在耐用技术方面,绿源已实现从入门基础款到高端旗舰产品的100%覆盖,并坚定履行行业唯一的10年质保承诺;在电池及续航方面,绿源创新推出“数字化电池养护系统”,有效解决了用户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痛点;在智能化方面,绿源依托智能互联技术,致力于打造全场景的智慧出行体验,目前其80%的产品系列已全面覆盖智能化技术。
展望未来,绿源将持续深化智能制造与技术创新,不断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借助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辐射重庆、四川、云南等中西部省份及中亚和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深耕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全球轻出行领导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绿源集团控股(02451)$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