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务巨头跨界光伏,是抄底还是豪赌?

3月13日,海天股份披露公告称,公司筹划的拟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一事收到了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

上交所要求海天股份结合上市公司主业经营情况、发展战略等,说明跨行业并购的主要原因、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匹配性;公司为本次跨行业并购开展的主要工作,本次交易的核心风险及应对措施及关于后续整合安排与发展战略等。

2月28日,海天股份发布关于重大资产购买事项进展的公告,拟通过新设的全资子公司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贺利氏集团旗下光伏银浆事业部相关资产。

公告显示,海天股份此次计划收购的标的资产包括贺利氏光伏(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贺利氏光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新加坡子公司的100%股权。据前期相关公告,本次交易的基础价格为人民币5.02亿元,预计交易将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贺利氏方面表示,一旦此次交易顺利达成,海天股份将全面接管贺利氏光伏位于中国和新加坡的全部业务和生产基地,并且计划保留所有员工。

然而,近两年受银价高企和市场竞争加剧影响,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营收大幅下滑,从2023年的22.53亿元降至2024年的17.54亿元,净利润更是由亏损5435.37万元扩大至亏损9129.87万元。在行业整体尚未呈现明显回暖态势的情况下,海天股份大胆布局光伏,究竟是一次精准的 “抄底” ,还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冒险?

01

标的净资产为负

本次交易对方分别为贺利氏中国与HMSL,均为德国贺利氏集团旗下企业。德国贺利氏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贵金属及技术供应公司,在40个国家拥有17000余名员工,业务覆盖贵金属回收、医疗健康、半导体及电子、工业应用等多个领域。2023年,德国贺利氏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了256亿欧元。

这次被海天股份收购的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主营业务为光伏导电浆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光伏银浆领域具备传统优势地位的代表性厂商。

图片

光伏银浆是光伏电池片的原材料,其消耗量与光伏新增装机量直接挂钩,只要光伏新增装机量需求释放,光伏银浆就会持续消耗。尽管TOPCon、BC电池现在正在争夺市场主流地位,但这两种技术的单位银耗都高于原来的P型电池技术,因而推动银浆用量提高。

从业务上来说,海天股份此次并购也构成跨界。资料显示,海天股份成立于2008年,于2021年在上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供排水、垃圾发电业务。公司控股股东为四川海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地区环保水务行业的民营龙头企业。

不过,从业绩来看,即将被海天股份收入囊中的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近两年来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具体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 年上半年,标的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3,198.03万欧元、29,919.14万欧元、12,484.27万欧元,分别实现净利润20.54万欧元、- 611.05 万欧元、- 686.08万欧元。更为严重的是,截至2024年12月31日,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净资产从2023年2060.83万元降至-3645.52万元。

目前光伏行业正在面临“少银/无银化”的技术转型。隆基绿能等标的公司大客户为降低成本,纷纷通过技术革新减少银浆使用量。隆基自主研发的BC技术实现了“去银化”,还积极探索0BB技术和叠栅技术,进一步降低银耗。同时,铜浆料替代银浆的研发也提上日程。这些举措使得光伏产业对银浆的需求不断缩减,这个时候海天股份花5亿人民币收购,让外界对此次收购的前景充满了猜测。而由于构成跨界并购,海天股份后续的整合安排与发展战略问题也成为上交所询问的重点。

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依据 QYResearch调研,2023 年全球范围内银浆生产商前五名分别为聚和材料、帝科股份、苏州固锝、儒兴科技、Heraeus(贺利氏),这五家企业合计占据了大约 77.0% 的市场份额。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虽然业绩下滑,但客户质量相对优秀,或许海天股份欲借此收购打开光伏市场。

对于海天股份而言,若此次收购事项最终尘埃落定,公司将实现从水务、环保领域到光伏银浆行业的重大转型跨越。

02

本业压力大欲跨界转型

在披露重大资产收购的同时,海天股份也同步披露了2024年度业绩。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海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19亿元,同比增长18.95%;实现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25.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22.69%。

回顾海天股份过往的业绩表现,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业绩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三年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84 亿元、11.87 亿元和 12.77 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4 亿元、2.13 亿元和 2.42 亿元。

财务数据可以看出,海天股份的净利润近四年均保持在2亿元以上,比较稳定,也没有较大突破。这也是公司“烦恼”所在。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超过6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新增供排水项目减少。根据海天股份公告,供排水项目投资多依赖专项债,项目回报率低,叠加地方政府政务压力导致新旧项目的污水处理费账期延长,上市公司需要承受更大的流动性压力。

图片

公司应收账款则从上市前的2.4亿增长至2024年末的10亿,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更是从85天大幅增长至203天,回款状况不断恶化,盈利大多停留在了“纸面”。

“为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上市公司需要寻找具有高附加值、成长性更强的新业务领域。”海天股份曾经在切入光伏银浆赛道时这样表示。在上述背景下,海天股份将光伏视为企业的第二业绩增长极。

自 2024 年起,海天股份开始启动涉足光伏领域的战略布局。与众多在光伏行业全盛时期跨界进入的企业不同,海天股份的布局正值光伏的低谷期。

2024 年 5 月,海天股份与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Hong Kong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Group Limited(石化实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约定在天府新区的市政供排水、光伏新能源以及水体环境治理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2024 年 12 月,海天股份再次发布公告,称拟投资4亿元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设立全资子公司海天光伏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 “海天光伏”)。而设立海天光伏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以 5.02 亿元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光伏行业整体陷入周期底部,竞争白热化一度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个时候跨界“追光”,打造第二利润增长点,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冒险。海天股份原本专注于水务主业,此次跨界进入光伏银浆领域,不仅面临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还存在管理、文化融合等问题。此外,光伏行业本身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海天股份能否在这片红海中站稳脚跟,还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