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争夺战升级!北上宁“暗战”跨国巨头
文 | 白嘉嘉
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闭幕。
每年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因为聚集了众多全球企业的CEO,常被人称为“CEO赶大集”。据主办方统计,论坛今年共有750多位外方代表参会,其中包括苹果、三星、西门子、宝马等企业的“掌门人”。
而就在CEO齐聚一堂时,一场城市间的“暗战”也悄然打响。
据媒体报道,除了北京的高层之外,南京、上海也分别派出了队伍拜会跨国企业高管。而那些没有“进京”的城市,则“在家”摆好了“盛大的宴席”,向这些外资企业张开怀抱。
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显然,各大城市都不想错过它。
于是问题随之而来:
哪些城市去了北京?见了哪些企业?彼此间又聊了什么?从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隐秘的信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有三座城市的主政者在北京,与外企高管进行了交流,分别是南京、北京和上海。
1、北京想造“高端车”
北京作为东道主,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据报道,北京市市长殷勇在3月23日下午,会见了法国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3月24日,分别会见了德国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执行总裁、首席执行官木原正裕。
两位北京的城市主政者,在与企业的洽谈中,都提到了同一句话——“加大在京研发投入。”
殷勇表示,施耐德电气是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希望用好北京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加大在京研发投入,研发更多新产品新技术,助力北京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而在会见康林松时,尹力说,希望奔驰集团与北京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大在京科研投入力度,用好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等发展优势,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是北京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4年期间,北汽、小米、理想等重点整车项目陆续在京投产,其中小米凭借亮眼的销量,成为新能源车领域的一匹黑马。
若施耐德和奔驰能在京津冀展开布局,一方面将有利于加快供应链本土化和数字化进程,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北京新能源车产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车领域稍显落后的奔驰,在从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受益的同时,也将为本土车企,带去打造国际高端汽车品牌的方法论——这恰是当前烽烟四起的新能源车价格战里最稀缺的。
或许正是因此,尹力才会在与奔驰高管交流时尤其强调,“主动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共同塑造更有韧性的产销体系,将更多高端车型布局到北京生产。”
2、上海“兵分两路”,抢做“首发”科创高地
与占了地利的北京相比,上海的主政者显得有些繁忙。
据报道,3月24日,上海市长龚正,在北京分别会见了美国联邦快递、新加坡淡马锡、美国万事达卡、德国宝马、德国博世等企业高管。
而就在同一天,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上海会见了来参加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
据公开报道中提及的外资企业进行统计,龚正和尹力会见的外企中,汽车相关领域的企业最多,共有4家,分别是德国宝马、德国博世、美国安波福和德国伟巴斯特;咨询公司其次,共2家,分别是新加坡淡马锡、美国贝恩;其余各领域皆为1家。
汽车是上海四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了1.1万亿,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64.5万辆,是全球推广规模最大的城市。
近年来,数字的跳动已不再令上海满足,这座城市开始追逐另一些更显科技成色的指标和成果,例如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全产业生态,“单车智能为基础,车路云协同为关键支撑”技术路线的高级别自动驾驶。
转向背后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所谓“五个中心”,指的是上海自2017年起,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增加“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城市定位。
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上海的两位主政者都强调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取得成效带来的新机遇。
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在沪投资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表述的基础上,陈吉宁更明确地提出了“在上海率先推出更多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还有什么比“第一”更能凸显科技创新呢?
作为常年位列“实际利用外资”全国第一的城市,外资企业对上海无疑是热情的。在与龚正的会面中,各大企业均透露了自身投资上海的较为明确的计划。
这些计划主要瞄准上海的三方面优势。
一是全球运输网重要节点的地理优势,二是国内生命科学产业高地的地位,三则是数据资源富集的城市特征。
如果撇除“天生”的地理优势,这些计划也从侧面说明了外企投资中国的思路——正从制造业逐渐转向更高技术含量、更数字化的新兴领域。
3、冲刺两万亿的南京,在这方面追上了上海
客观来说,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南京的亮相尤其让人惊喜。
据《南京日报》报道,3月23日至24日,南京市长陈之常带队赴北京,拜会部分跨国企业高管,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深入探讨交流,寻求合作机遇,携手共谋发展。
这并不是南京领导班子今年首次“进京”寻找机会,甚至也不是近一个月的第一次。
上个月的24日至26日,市委书记周红波就曾带队,走访部分央企总部和科技型企业,向这些“国之重器”介绍南京的优势、推荐南京。
如果再将时间往前拨5天,南京建邺区的主要领导也前往了北京小米集团总部,就双方在河西中央科创区的合作方面,交流了意见。
过去在三亚任市委书记时,周红波就曾强调一季度抢抓项目、促投资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各部门“拿出只能进不能退的拼劲、只能紧不能松的韧劲、只能胜不能败的狠劲,迅速投入到拼争一季度、夺取‘开门红’的各项工作中来。”
这种雷厉风行的施政风格,放在今天的南京恰到好处。
2023年6月,南京发布了一份名为《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重要文件,定下目标“十四五”末全市GDP超2万亿,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30%以上。
根据南京2024年1.85万亿GDP的数值推算,想要顺利达成目标,2025年的GDP增速需要达到8.1% —— 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招引外资企业投资南京或许是重要的解题步骤之一。
据报道,南京市长陈之常在北京,分别会见了博世集团、蒂森克虏伯、高通、默克、丹佛斯、瓦克六家企业。
如果计入到南京调研的苏世博,南京会面的汽车产业相关企业数量也来到了4家,和上海齐平。而剩下的三家分别从事生命科学、工业产品线技术和解决方案开发、铝型材料三大领域。
结合《计划》中提出的“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来看,这几家企业分别对应南京拼抢国内制高点的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集群,部分业务对应南京计划增强全球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在南京市长陈之常在北京会见外资企业一天之后,也就是3月25日,全球汽车减震系统与精密工程领域头部企业德国苏世博董事长帕斯卡一行人,来到南京,并得到了市委书记周红波的会见。
4、没“进京”的城市,也没闲着
虽然只有三座城市的主政者来到了北京,但不意味着其它城市就对招引外资没有兴趣。
事实上,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之前,或之后,许多城市已经“在家”摆好了宴席。
深圳的招商节点一般在年末。去年12月6日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共签约了超过400个项目,涉及投资额过9000亿。
而近期,深圳则迎来了一支由五位英国市长(副市长)和15家高成长科技企业组成的考察队伍。
这支队伍为了寻找投资、合作伙伴和客户而来,在深圳探访了腾讯、华为等一系列企业,而他们的下一站,则是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
去年4月26日,苏州举办了首届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大会期间,367个项目实现签约,总投资3719.5亿元,包括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0个。
如今又是一年好春光,如果和去年的时间点相去不远,苏州2025全球招商大会,大概率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
或许可以期待,它能交出一份更漂亮的答卷。
与此同时,苏州的“邻居”——无论是地理位置上还是GDP——无锡,刚刚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无锡“国际月”,吸引来了英、法、德等15个欧洲国家的130余位商界代表,拉开了新一年彼此间经贸、人文、科技领域深度合作的序幕。
此外,成都、广州也分别在2、3月份举办了外资交流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2月起,中国GDP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一半都与外资企业开展了一定规格的接触和交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反超苏州和深圳,拿下实际利用外资全国第三的杭州,近期尚无高规格外资企业交流活动的信息传出。
不过,杭州市投资促进局相关人士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25年的一系列招引外资的工作安排已经出炉。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