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KA 赢家观察【2025年3月】

PART.1 宏观形势

● 2024年统计公报: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5%

● 2月份经济景气水平整体回升,但纺织服装服饰业生产与新订单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消费、投资增速回升,出口增速回落,生产整体放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5.0%”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CPI涨幅“2.0%”左右

PART.2 品牌资讯

● Prada集团:2024年收入按固定汇率同比增长17%,已连续四年录得双位数增长;亚太市场增长13%,日本市场增长45% 

● 阿迪达斯:中国市场自2023年第二季度至2024年末连续七个季度业绩保持增长,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0.3%,运动与时尚的有机融合是其重要驱动因素

PART.3 零售业态资讯

● 赢商网:2024年全国74城开出超7000家首店,同比增长36%,深圳、武汉、上海城市首店数量居前三;海外品牌占比升至38%,且以服装集合店、运动装为主

● 太古地产:2024年在中国内地的应占零售销售额(不含汽车零售商销额)同比下跌7%,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广州太古汇分别下跌1%、14%、11%

PART.4 行业简讯

PART.1

宏观形势 

▶ 2024年统计公报: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2023年为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

图:2017~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情况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3.2%,餐饮收入增长5.3%;服务零售额增长6.2%。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9%,饮料类增长2.1%,烟酒类增长5.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0.3%,化妆品类下降1.1%,金银珠宝类下降3.1%,日用品类增长3.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3%,中西药品类增长3.1%,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0.3%,家具类增长3.6%,通讯器材类增长9.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0.3%,汽车类下降0.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0%。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7%,专业店增长4.2%,超市增长2.7%,百货店下降2.4%,品牌专卖店下降0.4%。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2.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6.5%。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2%,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民间投资下降0.1%,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增长6.0%。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5%。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0%,出口增长7.1%,进口增长2.3%。

 2月份经济景气水平整体回升,但纺织服装服饰业生产与新订单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 2月份制造业PMI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至50.2%

1)制造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比上月分别上升2.7个、1.9个百分点至52.5%、51.1%,产需两侧均进入扩张区间。其中,纺织服装服饰行业生产与新订单两个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行业供需偏弱。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至46.4%,持续位于收缩区间。

2)制造业大型企业PMI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至52.5%,而中、小型企业PMI分别比上月下降0.3个、0.2个百分点至49.2%和46.3%。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至48.6%,持续位于收缩区间。

3)制造业价格指数继续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升,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出厂价格指数为48.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销售价格水平边际改善。

• 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4%

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至46.1%,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水平回落;从业人员指数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至46.5%。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至52.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至50.0%。受节前集中采买、节后假日效应消退等因素影响,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至临界点之下。

• 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至51.1%

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至51.1%,持续位于扩张区间。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5%和50.4%。

▶ 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消费、投资增速回升,出口增速回落,生产整体放缓

• 需求侧:1-2月社零、投资增速均回升,出口增速回落

1)消费:1-2月社零同比增长4.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

1-2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0%,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6%。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商品零售同比增长3.9%,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较社零平均增速低0.7个百分点。

按零售业态分,1-2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便利店、专业店、超市、百货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8%、5.4%、4.0%、0.4%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下降0.8%

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0.8%、5.4%,穿类商品下降0.6%。

2)投资: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13.6%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同比下降10.0%。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

分领域来看,1-2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0%,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住宅投资下降9.2%。

3)出口:1-2月份累计出口同比增长2.3%,进口同比下降8.4%

1-2月份,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2.3%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3%、增长0.6%、增长5.7%。1-2月进口同比下降8.4%。

2025年1-2月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长情况(美元计)

• 供给侧: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生产整体趋缓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9%,其中,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51%。1-2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同比名义增长6.2%。

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9%,纺织业增长7.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8%,汽车制造业增长12.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8%。

• 物价水平:2月CPI同比由升转降,PPI同比降幅小幅收窄

1)2月份CPI同比与环比均由升转降

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7%,农村下降0.7%;食品价格下降3.3%,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9%,服务价格下降0.4%。1-2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

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持平,服务价格下降0.5%。

2月份,衣着价格同比上涨1.2%,环比下降0.1%。

2)2月份PPI同比和环比降幅均小幅收窄

2025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2%。1-2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3%。

其中,2月份,衣着类生活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2%;纺织原料类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7%;纺织服装、服饰行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2%。

• 货币金融:2月份政府债券依然是社融多增的主要支撑,企业部门融资再度转弱,居民部门融资需求持续偏弱

2月份,新增社融同比多增7274亿元;社融期末存量同比增速为8.2%,较1月上升0.2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政府债券同比多增1.1万亿,企业债券同比多增279亿,社融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267亿。政府债券依然是支撑社融多增的主要原因,实体信贷持续偏弱。

2月,企业部门融资再度转弱,企业部门新增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少增2000亿元和7500亿元。居民部门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减少2741亿和1150亿元。

2月末,M1同比增长0.1%,增速较上月放缓0.3个百分点,主要受1月份居民活期存款增速大幅上行、2月增速自然回落影响;M2同比增长7.0%,增速与上月持平,保持较高增速主要受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部分资金暂时转为城投企业存款等因素推动。

2021年1月至2025年2月M1与M2同比增速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5.0%”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CPI涨幅“2.0%”左右

• 2025年GDP增速目标“5.0%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CPI涨幅“2.0%左右”

1)关于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三大核心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0%左右”,与2024年增速目标持平,与2024年5.0%的实际增长水平相近。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预期2025年外部贸易环境变数将会加大,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将持续减弱,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下,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放大。

2)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2019年以来持续为这一目标(2020年为6.0%左右)。根据人社部数据,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约1222万人,同比增加约40~50万人,再创新高,加之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2025年CPI控制目标设定在2.0%左右,是2004年以来物价控制目标首次低于3%。以前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定在3.0%左右,主要是为了控通胀。近两年物价水平偏低,持续面临“通缩”风险,设定2.0%左右的目标,显示宏观政策会着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2025年财政赤字率目标为4%,创历史新高;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同比多增约2.9万亿元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财政政策部署“一个提高、两个增加”,即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2025年目标财政赤字率为4.0%,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6万亿元;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较上年增加3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其中,多增的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用于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金额较上年翻倍,这是今年“大力提振消费”的主要政策工具,将推动居民消费提速。粗略估算,2025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约11.8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图:2011~2025年财政赤字率与赤字规模政府预期目标

• 2025年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要求“适时降准降息”

2025 年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适时降准降息”,在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预计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今年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都有较大下调空间。

二季度大概率开启降准降息通道,不排除2025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与此同时,2024年央行已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这意味着接下来央行可通过恢复国债净买入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替代降准实施数量型宽松。

• 关于房地产市场要求“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有关房地产市场,总体目标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具体手段包括因城施策继续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收储、融资支持等。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意味着地产政策重心进一步由“保项目”向“保房企主体”拓展,针对房企的支持性政策可能还会继续加码。

【宏观形势简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依然保持了“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地路径整体清晰2025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达到历史新高的4%,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同比多增近3万亿元,用于刺激消费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较上年翻倍,显示了政府在外贸环境不确定性提升的形势下着力提振消费的信心。1~2月份数据显示,社零同比增速较2024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下降0.6%,一季度消费表现依然疲软。刺激政策逐步落地并传导至居民收入端尚需一定周期,与此同时,只有房地产市场企稳推动市场预期改善,收入增长之后的居民才会敢于消费、愿意消费。预计二季度刺激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三季度、四季度消费增速将大概率显著回升。

PART.2

品牌资讯 

▶ Prada集团:2024年收入按固定汇率同比增长17%,已连续四年录得双位数增长;亚太市场增长13%,日本市场增长45% 

意大利奢侈品集团Prada截至12月底的2024财年业绩,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7%至54.32亿欧元,超过分析师预测的53.7亿欧元,连续四年录得双位数增长,超过了爱马仕、LVMH和开云集团的涨幅。在行业普遍低迷的第四季度,Prada集团收入增长15.8%至16亿欧元。

尽管奢侈品行业整体增长放缓,宏观经济环境挑战严峻,以及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高基数下,Prada集团财务表现依然强劲,成为去年为数不多跑赢同业的奢侈品集团。

Miu Miu成为2024年当之无愧的奢侈品产业最大黑马,前三季度收入猛涨97%至8.54亿欧元,核心品牌Prada收入增长4%至25.3亿欧元。第四季度,Miu Miu延续涨势上涨84.2%至3.7亿欧元,Prada品牌第四季度零售收入上涨4%至10.3亿欧元,Church’s上涨7.8%至1000万欧元。 

Prada集团2024年财报数据

按渠道分,2024年该集团零售销售收入按固定汇率同比增长18%至48.49亿欧元,其中Prada品牌增长4.2%至35.63亿欧元,Miu Miu品牌则实现93.2%的增幅,达到12.28亿欧元,Church’s上涨10.1%至3200万欧元。批发销售收入上涨4%至4.33亿欧元,特许授权业务上涨2%至1.04亿欧元。

其中第四季度,该集团零售销售收入上涨17.5%至14.2亿欧元,批发销售收入上涨4%至1.5亿欧元,特许授权业务收入上涨2.2%至3000万欧元。

盈利指标方面,2024年该集团EBIT息税前利润达12.8亿欧元,EBIT率较2023年的20.5%提升至23.6%,集团净利润录得8.39亿欧元,同比大增25%,创下历史新高。毛利率为79.8%,较去年的80.4%有所降低。

按地区分,亚太市场2024年零售销售收入上涨13.1%至14.46亿欧元,日本市场飙升45.8%至4.84亿欧元,中东市场上涨26%至1.8亿欧元、欧洲市场上涨17.5%至13.12亿欧元,均实现双位数增长。美洲市场稳步回升,录得8.9%的个位数增长,录得7.67亿欧元,并呈现持续改善态势。

其中第四季度,亚太市场营收上涨16%至4.7亿欧元,日本市场上涨31%至1.9亿欧元,美洲市场上涨11%至2.5亿欧元,欧洲市场上涨16%至4.4亿欧元,中东市场则上涨30%至7000万欧元。

该集团称在年内完成了大约90个翻新及重置项目,在期内开设38家店铺及关闭35家店铺后,该集团于年末共有609家直营店。

阿迪达斯:中国市场自2023年第二季度至2024年末连续七个季度业绩保持增长,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0.3%,运动与时尚的有机融合是其重要驱动因素

阿迪达斯集团2024年全球营收236.83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12%。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10亿欧元,达到13.37亿欧元。其中在第四季度,阿迪达斯全球营收增长19%至59.65亿欧元。

在中国市场,阿迪达斯自2023年第二季度至今,业绩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增长,2024年全年营收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3%至34.59亿欧元,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6.1%至7.94亿欧元。

2024年,投资市场间或就有阿迪达斯势能已经见顶的观点出现,然而最新公布的2024第四季度的出色业绩打破了资本市场对阿迪达斯的担忧,继续强化了运动巨头转身的叙事。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阿迪达斯能否从耐克手中赢得更多美国消费者,将成为其2025年持续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该品牌正在寻找除Samba和Gazelle运动鞋之外的新增长源。

目前来看,阿迪达斯的新增长源越来越乐观。2024年出色业绩的一个关键支撑力是其在中国市场的崛起,且主要得益于品牌势能提升和产品创新能力。除了在全球市场转身的共同爆款Samba等T-TOE鞋,近来阿迪达斯在中国实现了爆款大爆发。首先,阿迪达斯上海创意中心设计的运动针织系列在社交媒体引起热议,贯穿了adidas Originals 24 秋冬系列和中国蛇年的新系列。

阿迪达斯品牌档案库中经典的adidas外套产品被打造为针织版本,再加上受切尔西经典球衣启发的足球针织、复古图案提花毛衣等产品,形成强势的运动针织细分品类,为阿迪达斯运动服的时尚竞争力打开了新的发挥空间。相似地,阿迪达斯以品类扩展逻辑推出的运动牛仔产品热度飙升,也正进一步丰富该品牌的时尚表现语言。2024年12月,阿迪达斯宣布最新代言人(G)I-DLE成员宋雨琦时,她穿着三条纹牛仔裤搭配新中式盘扣牛仔夹克,让牛仔这一以往在运动品牌极少见的产品获得高可见度。

实际上,阿迪达斯最早的牛仔爆款来自2023年底adidas Originals推出Adilenium系列中的一条牛仔神裤。正如1960年代随着化工产业发展,尼龙面料进入服装行业后,阿迪达斯创始人Adolf Dassler推出尼龙运动套装,并将标志性的三条纹装饰在衣袖和裤腿上,打造了品牌经典。如今该品牌对于牛仔面料,特别是将品牌标志的三条纹与牛仔裤结合的思路,也开始了更深度的探索。

运动针织系列和牛仔产品为阿迪达斯的时尚竞争力打开了新的发挥空间

从牛仔裤延伸到立领牛仔运动夹克,再进展到中国蛇年最新的新中式盘扣牛仔外套,消费者明显感受到阿迪达斯今年的中国新年系列不是运动品牌对中国传统元素命题作文式地机械化运用,而是真正地将中式风格和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美学内化到品牌的运动时尚表达中,构成了互动流通的系统。目前,仅阿迪达斯牛仔外套在小红书上拥有超过9000条笔记。

在上述主系列中的创新之外,adidas Sportswear2025年初在中国推出的FUTURE OF STYLE先锋运动系列,在正式发布之前已经在市场引发热议。该系列由阿迪达斯内部团队MAKERPHASE打造,作为品牌对运动机能风格造型的先锋实验。

adidas Sportswear推出FUTURE OF STYLE先锋运动系列

SAMBA等T-TOE鞋,到上述实现影响力扩散的时尚单品,阿迪达斯在此轮转身中证明了方法论的可复制性——它之所以重新获得市场拥护,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的创新力。特别是在时尚产品上,阿迪达斯越来越展现出挖掘档案库、敏锐抓住趋势,进而自主创新的三连步能力。更重要的是,品牌正处于创造力的旺盛期,一个又一个有话题度的产品密集堆高了品牌势能。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还仅仅是在中国一个地区市场所展现出产品创新能力。上述爆款单品近一个季度内在TikTok掀起了“中国adidas”的话题热度,新中式时尚造型被海外博主上身,FUTURE OF STYLE先锋运动系列则“反向输出亚洲”,海外消费者要购买需要在中国代购。这些产品成果,背后得益于阿迪达斯“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奏效。

阿迪达斯很早便将中国不仅视为生产和消费的市场,更是创意设计中心。2025年,阿迪达斯上海创意中心迎来成立20周年。据阿迪达斯全球CEO古尔登去年中国行期间表示,目前约一半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来自于中国本土设计。上海创意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在洞察并满足本土消费趋势的同时,如何实现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衔接,一直是个核心命题。毕竟纵观耐克等品牌,创意大权仍然被总部牢牢掌控。

然而从上海创意中心的最初落地到在2024年全面发挥重要性来看,品牌最终证明上海创意中心在品牌全球的布局上也有关键作用。并且阿迪达斯借此对中国本土化的前瞻布局,在运动行业建立了差异化。相较于从总部到地区自上而下的创作流程,阿迪达斯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在近年来愈发显著。此前微信公众号LADYMAX曾报道,阿迪达斯韩国本土设计系列也正在爆火,而中国市场和韩国市场彼此影响,整体上推高了阿迪达斯在亚洲市场的品牌声量。但是不同于韩国市场,中国市场自主创意的强劲支撑还在于实现创意的必要环节,即供应链。

在阿迪达斯“老将”萧家乐2022年回归阿迪达斯担任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之前,他用三年时间担任中国本土时尚品牌高管,也是在这个时期深度参与了产品的设计,与更多中国供应商交流,深刻感受到中国供应链体系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因此在回归阿迪达斯后,萧家乐迅速加强了对供应链的关注,推行柔性供应链升级计划(ReAct计划)。不同于大型运动品牌的以产定销,阿迪达斯越来越多在中国以销定产,根据市场反应再去做下一步生产计划跟生产数量。而供应商伙伴也将其新面料、新技术和多年积累的洞察带进品牌的产品创造环节,形成生态优势。

古尔登去年到访中国时表示,如今中国制造的阿迪达斯产品占超过八成。人们往往认为阿迪达斯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在大众化产品上帮助品牌提升效率,实际上,其与中国本土创意的进一步联结更是容易被忽视的潜在优势。而恰恰是这一点能够让中国真正成为品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弱化了运动品牌制造和创意环节彼此分割的普遍情形。

在零售策略上,阿迪达斯近年来在中国新兴市场铺开网络,同样呼应了这种自下而上的改变,将真实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趋势变化及时地反映给品牌决策端,并迅速实现产品和运营层面的调整。2024年,阿迪达斯携手合作伙伴,在“未来市场”积极开设新店。古尔登在最新财报后会议上也指出,中国拥有独特的零售业态,以单一品牌门店为主导的零售模式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多品牌集合门店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模式要求品牌必须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更精准地把握他们的需求。

时尚无疑是推动阿迪达斯本轮在全球市场业绩破局的关键,但作为一个专业运动品牌,其运动表现产品同样是品牌的关键标杆。经历了去年的体育大年后,目前阿迪达斯在全球市场的策略已经进化得十分清晰,即运动时尚和运动表现双轮驱动,打造产品“诞生于赛场、闪耀于秀场、风靡于街头”的“阿迪达斯路径”。

运动和时尚的结合是不少品牌正在探索的路径,但是市场争议的焦点是,时尚是否会影响运动品牌的专业定位。从众多品牌的实验来看,平衡运动表现和时尚产品的确挑战不小。不过阿迪达斯的差异化首先在于,品牌在运动和时尚两个方面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传承,这是品牌历史决定的品牌特色,也是其他品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1960年代到1970年代,阿迪达斯的三条纹运动服实现了从运动员到赛场外的流行,又赶上了1970年代的美国慢跑风潮,几乎可以说正是阿迪达斯创造了运动休闲风。如今人们常所说的复古运动风,对阿迪达斯来说,就是回顾自己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阿迪达斯开始向家庭推广三条纹运动服

对于先天的时尚优势,阿迪达斯的态度是笃定地坚持。近日,阿迪达斯推出高端支线A-type,进军奢侈品领域。而在2025秋冬国际时装周的T台上,阿迪达斯与众多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合作无声渗透,旺盛的创造力和可视度令人无法忽视。与此同时,阿迪达斯之所以在运动和时尚上保持平衡,不让时尚稀释专业定位,还在于其在专业运动场的持续投入从不间断。去年,在2024年的田径和路跑赛场上,阿迪达斯ADIZERO竞速家族系列助力运动员拿下了世界50大田径和路跑赛事中过半的冠军,并打破了七项路跑和田径赛的世界纪录,成为“2024年全球路跑冠军上脚率第一”的跑鞋系列。今年4月,在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之年,阿迪达斯也将迎来与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上海半程马拉松合作的十周年。而在如今再次升温的足球市场,以足球文化立身的阿迪达斯也已经感受到强烈的推背感。从签约足球新星到迭代猎鹰、COPA Pure、F50系列等专业鞋服新品,阿迪达斯在去年收获颇丰。Blokecore复古球衣风穿搭席卷全球,在欧洲杯等大型足球赛事的带动下,更多的人选择将球衣穿上街头、并融入日常穿搭。2024年,阿迪达斯又将品牌标志性三叶草带回绿茵场,实现了文化的循环。

在运动和时尚的融合上,不同运动品牌的解答各不相同。耐克坚持竞技体育基因浓厚,时尚是衍生品。lululemon的时尚化更关注在当代新兴生活方式多场景下寻找未被满足的普适化需求。而阿迪达斯的时尚与运动血液互溶,更注重文化和底蕴。双轮驱动并不是各自分立,而是彼此影响,品牌从赛场中汲取灵感,将专业运动科技融入产品设计,再通过时尚秀场展现其独特魅力,最终让产品在街头文化中广泛传播,成为潮流的象征。在运动和时尚两个壁垒极高的赛场,阿迪达斯同时掌握了内场身份,这是稀缺性所在。

【品牌资讯简评】

时装消费市场的流行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不变的是消费者对时装产品“功能性”与“时尚性”的需求。阿迪达斯中国市场业绩从2023年第二季度至2024年末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增长,且2024年全球业绩重回两位数增长,其关键的驱动因素便是产品将“运动”定位与“时尚”美学有机结合,并以品类扩张逻辑(如运动针织和运动牛仔产品)持续强化时尚表现度,与此同时,通过在专业运动场的持续投入稳固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运动”品牌认知,以不让时尚元素稀释其运动专业定位。时装品牌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独有的时尚表现语言(如阿迪达斯的三叶草、三条纹图案),并辅以产品特定场景下的功能,打造产品IP且强化推广,以此打造爆款单品,以产品IP驱动品牌力提升。

PART.3

零售业态资讯

▶ 赢商网:2024年全国74城开出超7000家首店,同比增长36%,深圳、武汉、上海城市首店数量居前三;海外品牌占比升至38%,且以服装集合店、运动装为主 

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74城有超7000家新首店亮相,相比2022年、2023年增长79.12%、36.18%。深圳、武汉、上海、重庆、南京、广州、成都七城连续三年稳居“首店最青睐城市”前十。其中,2024年深圳首店数超460家,上升至TOP1,武汉、西安、郑州首店数量同比增速在前十城市中,居前三。

上新时间轴上,2024年首店依旧集中在“五一”、“十一”上新,节假日效应持续显现。从各月新开量看,在武汉SKP、贵阳万象城带动下,7月新开首店占比创近三年新高 ,数量位居全年各月前三。

数据说明:(1)监测范围:赢商大数据基于城市商业发展活力和首店引进活跃度考量,主要选取但不限于一线,强二线城市(城市经济线级)5万方及以上商业综合体及城市代表性商业街;(2)首店类型:全国首店-指品牌在中国内地开设的第一家门店或新概念门店;区域/省份/城市首店-指品牌在某区域/省份/城市购物中心开设的第一家门店或新概念门店;(3)统计时间:2022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下同);(4)导出时间:2025年2月6日,因首店数据为动态建设数据,不同时间段导出的数据存在差异,不能与之前发布的报告、数据进行对比。

首店级别上,全国首店绝对数及占比三年连降 ,从16.90%降至6.60%, 至2024年为465家,新创品牌扩张谨慎。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全国首店中国外品牌占比持续上升,由2022年的29.32%涨至38.06%,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2024年,国外品牌全国首店“主力军”由此前的美妆护理、户外用品变为服饰集合店、运动装。其中,拥有“线下拓店电商品牌”标签的品牌占比不断增加,线上起势积累客群,线下拓店扩宽渠道,已成海外品牌入华新姿势。如俄罗斯毛绒玩具品牌 TeddyTales】 开出实体店之前,小红书相关帖子已超3万。

2024年,餐饮延续近三年良好态势 ,首店数量及占比创新高;零售线下消费市场好转,首店占比重回增长轨道。再看细分品类,饮品、女装、烘焙甜品热度“名列前茅”。以酸汤火锅为代表的特色火锅 、二次元聚集的IP主题店 、炸鸡/薯条所属的休闲小食关注度暴涨,前二者首进TOP10,后者首进TOP20。日式料理、童装/童鞋热度大跌 ,首店占比下降超20%,跌出TOP10。

▶ 太古地产:2024年在中国内地的应占零售销售额(不含汽车零售商销额)同比下跌7%,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广州太古汇分别下跌1%、14%、11%

3月13日,太古地产有限公司(太古地产)发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太古地产2024年收入为144.28亿港元,较2023年的146.7亿港元同比下降2%。公司股东应占基本溢利为67.68亿港元,较2023年的115.7亿港元同比下降42%。基本每股盈利为1.16港元,较2023年的1.98港元同比下降41%。

太古地产的财报显示,权益总额(包括非控股权益)为2784.27亿港元,较2023年的2881.49亿港元同比下降3%。债务净额为437.46亿港元,较2023年的366.79亿港元同比增长19%。资本净负债比率为15.7%,较2023年的12.7%上升3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东应占亏损7.66亿港元,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东应占溢利26.37亿港元。分部业绩方面,太古地产的物业投资在2024年实现了69亿港元的基本溢利,而物业买卖和酒店业务分别出现了2.19亿港元和2.02亿港元的基本亏损。

零售物业方面,2024年,来自中国内地零售物业的应占租金收入总额上升2%至52.25亿港元。撇除人民币价值变动影响,集团应占租金收入总额上升4%。于2024年12月31日,集团中国内地已落成零售物业的估值为689.66亿港元,其中集团应占权益为579.53亿港元。

这些物业组合包括集团全资拥有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及广州汇坊、持有97%权益的广州太古汇,以及各分别持有50%权益的北京颐堤港、上海兴业太古汇和前滩太古里。

太古地产表示,在中国内地,随着防疫限制措施解除,2023年的零售销售额创下有纪录以来新高。但由于外游上升、个别外币贬值以及部分商场进行优化工程造成之影响,2024年中国内地的零售销售额有所下跌。尽管如此,整体人流仍持续增加,突显了其购物商场作为游客首选目的地的吸引力。

零售销售在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趋于稳定,反映自2024年9月底政府宣布刺激经济措施以来,消费者信心增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和上海兴业太古汇正进行结构和改造工程以改善租户组合。

2024年,太古地产在中国内地的应占零售销售额(不包括汽车零售商的销售)下跌7%,但表现仍然胜市场,并较2019年同期(疫情前)高出55%。2024年,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零售销售额微跌少于1%,成都太古里、广州太古汇、北京颐堤港和上海兴业太古汇分别下跌14%、11%、4%及14%,上海前滩太古里则上升3%。2024年与2019年相比,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和太古汇的零售销售额分别上升1%、24%及67%,颐堤港则下跌1%,兴业太古汇因进行大型结构和改造工程影响下跌15%,而前滩太古里于2019年尚未开业。

2024年太古地产中国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总额上升7%至44.89亿港元。撇除2023年2月增持成都太古里权益带来的影响和人民币币值变动,租金收入总额上升4%。

2025年,太古地产预期市场对零售楼面的需求将保持审慎。尽管奢侈品牌零售商在北京、成都和上海等集团营运的城市对扩张持谨慎态度,但对具有高潜力和体验式消费的核心区域的楼面需求将会持续。在广州,奢侈品牌对楼面的需求将会持续。总体而言,预计来自体育和休闲品牌的需求将会上升。

目前,太古地产的千亿港元投资计划已承诺投放约670亿港元,其中香港110亿港元、中国内地460亿港元、住宅物业买卖项目100亿港元。在中国内地已落实的重点项目包括西安太古里、三亚太古里、上海陆家嘴太古源、上海前滩综合发展项目、广州聚龙湾太古里、广州太古汇扩展部分等等。展望未来,太古地产预计香港办公楼市场将持续疲软,而中国内地零售销售额预期将逐步回升。公司将继续投资于香港、大湾区、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相信在市场情况改善时,太古地产将处于有利位置。

【零售业态资讯简评】

2024年,以运营高端零售商业为主业之一的太古地产收入同比下降2%,其中,内地高端商业项目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广州太古汇零售额分别下降1%、14%和11%,在一定程度上是2024年中国高端零售市场收缩的缩影。根据贝恩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8%~20%,其中,服饰及配饰下降15%~20%;海南免税店客流和客单价均同比下降约15%,导致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下降约29%。预期2025年在政府更有力的经济刺激措施之下,消费将逐步提振,受政策传导、市场预期改善周期影响,中国内地高端市场在上半年大概率延续颓势,下半年将开始回升。对于大多数高端品牌而言,未来的重点建议从扩张和涨价,转向销售网络整合与稳价、稳健运营。

PART.4

行业简讯

1)LVMH、历峰、开云集团2024年在欧洲新开店数量同比下降20%,优质铺位竞争仍激烈

国际房地产经纪公司戴德梁行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团在欧洲新开店数量较2023年下降20%,仅增设29家门店,其中LVMH 15家、历峰集团11家、开云集团3家。整体而言,欧洲12国高端品牌新开店总数从2023年的107家降至83家,核心街区优质铺位稀缺是主要因素。

尽管开店步伐放缓,顶级商圈商铺需求依然强劲。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邦德街等20条奢侈品购物街空置率均低于10%,其中六条街道无空铺。同时,奢侈品商铺租金持续上涨,2024年平均涨幅达3.6%。奢侈品牌偏向大面积店铺,以打造专属高端客户体验。

2)Brunello Cucinelli 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2%至12.8亿欧元,亚洲市场增长12.6%

Brunello Cucinelli于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2%至12.8亿欧元,净利润增长19.5%达到1.285亿欧元。品牌创始人Brunello Cucinelli表示,这一增长得益于品牌始终坚持独特的市场定位、精湛的意大利工艺以及低调的沟通策略。

从地区来看,品牌在美洲市场表现尤为亮眼,销售额增长17.8%,亚洲市场增长12.6%,意大利和欧洲市场则分别增长9.4%和5.4%。零售渠道收入同比增长14%,占总销售额的 66.6%,品牌目前在全球运营130家直营门店,并计划于2025年在迪拜、温哥华和巴黎等地开设新店。与此同时,批发渠道销售额增长8.8%,占比33.4%。

Brunello Cucinelli 预计到 2030 年销售额将翻番,品牌将继续深耕全球市场,并可能在数字化转型、市场拓展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巩固其在全球奢侈品行业的领先地位。

3)Hugo Boss:2024年销额同比增长3%至43亿欧元,亚太地区下降2%,推迟原定于2025年实现销额50亿欧元的中期目标

德国奢侈时装品牌Hugo Boss日前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虽然实现了3%的销售增长,达到43.1亿欧元,但公司推迟了其原定于2025年实现50亿欧元销售额的中期目标,预计短期内已经难以达成。期内,男装销售增长2%至33.3亿欧元,女装销售增长3%至2.97亿欧元,Hugo品牌销售增长4%至6.82亿欧元。

根据Hugo Boss的最新预测,2025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预计销售额将在下降2%到增长2%之间波动,最终销售额可能会在42亿欧元到44亿欧元之间。尽管如此,公司预计息税前利润将继续增长,增幅在5%到22%之间,预计达到3.8亿欧元至4.4亿欧元。

在区域表现方面,Hugo Boss在美洲市场增长强劲,销售额增长了8%,其中美国市场贡献显著。然而,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增长相对较为温和,增幅为3%。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的收入持续下滑,下降幅度为2%,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疲软所致,去年第三季度则下跌了7%。

4)Sandro母公司SMCP集团2024年关闭超过75家中国门店,计划2026年进军日本市场

在完成中国市场战略调整后,法国时尚集团SMCP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了1.9%,但全年销售额下降了1.5%。SMCP首席执行官Isabelle Guichot表示,尽管中国市场表现不理想,但整体销售符合预期,验证了公司战略的有效性。2024年,SMCP关闭了超过75家中国门店,调整后全球销售网点总数为1662个。

公司在法国、欧洲其他地区及美洲的销售额分别增长了5.2%、5.1%和4.9%,这一增长归功于品牌升级战略,涵盖了营销、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管理。SMCP将继续优化门店网络,提高零售执行力,并计划于2026年进军日本市场。

5)复朗集团2024年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跌37%,Lanvin品牌大中华区销额下跌40%

复朗集团2024年收入下降23%至3.28亿欧元。按品牌分,Lanvin品牌收入下跌26%至8272万欧元,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额大跌40%。Sergio Rossi收入大跌30%至4191万欧元,内衣品牌Wolford收入大跌31%至8764万欧元,St. John和Caruso业绩同样承压。

按地区分,EMEA地区收入下跌28%至1.45亿欧元,北美地区收入下跌13%至1.29亿欧元,大中华区收入大跌37%至3330万欧元。

按渠道分,直营渠道收入下跌19%至2亿欧元,批发渠道下跌28%至1.16亿欧元。

目前,该集团几乎所有业务板块都在进行洗牌调整。今年1月Andy Lew接任集团执行总裁,同时继续负责St. John Knits品牌运营。Peter Copping于去年被任命为Lanvin品牌创意总监并在今年1月首秀,Paul Andrew则担任Sergio Rossi的创意总监。该集团还在全面整合门店网络,并在欧洲设立第二总部以优化本地决策流程。

6)美国服装品牌CK进军塑身内衣市场

美国服装品牌Calvin Klein 2025年3月份正式推出首个塑身内衣系列,标志着品牌在内衣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此次全新系列涵盖隐形内裤、短裤、短裙、连体衣、紧身裤和连衣裙,并提供四种不同等级的塑形效果,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其中,Second Skin Smoothing 以轻盈支撑为特点,适合日常穿着,而 Secure Sculpt 则提供超强压缩与精准支撑,专为需要显著塑形的场合设计。

7)江南布衣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5上半财年营收同比增长5%至30亿元,JNBY品牌营收同比增长3.6%至17.6亿元

江南布衣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5上半财年业绩:受在线渠道销售增长以及线下门店规模扩张推动,营收同比增长5%至30.0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增长5.5%至6.04亿元。此外,集团整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5.2%略下降至65.1%。

成熟品牌:逾30年历史的JNBY品牌营收同比增长3.6%至17.6亿元,占集团比重55.8%;

成长品牌组合:包括于2005至2011年间相继推出的速写、jnby by JNBY和LESS品牌营收同比下降2.1%至12.02亿元,占集团比重38.1%,其中速写、jnby by JNBY分别同比下降6%、0.6%,LESS同比增长0.8%。

新兴品牌组合:包括POMME DE TERRE(蓬马)、JNBYHOME、onmygame及买手制百货 B1OCK 等多个新兴品牌营收同比增长147.3%至1.94亿元,占集团比重6.1%。(B1OCK于2024年11月收购)。

就渠道而言,2025上半财年在线及线下销售渠道营收均有所增长,线下渠道增长3.5%,在线渠道增长11.9%。

江南布衣在全球经营的独立实体零售店总数由2024年6月底的2025家增加至2024年12月底的2126家,“江南布衣+”多品牌集合店增至22家。此外,零售店铺可比同店录得0.1%的增长。

2024全年(包括2024财年下半财年及2025上半财年),集团会员所贡献的零售额占零售总额超过八成,年度购买总额超过5000元的会员账户数逾33万个(2023年:逾30万个),其消费零售额达到46.8亿元(2023年:43.3亿元),贡献了超过六成线下渠道零售总额。

公司首席财务官范永奎在沟通会上答疑时表示,无论是面对全球市场挑战,还是应对零售业态与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江南布衣始终坚定初心,稳健推进三大关键战略:坚持多品牌可持续规模化运营、坚持设计驱动、深耕粉丝经济。针对会否下调公司目标时,范永奎透露,公司2026财年百亿零售的目标不变,公司将继续通过自我孵化或者并购等方式丰富品牌组合,促进公司收入的增长。

8)安正时尚2024年净利润预计亏损最高1.5亿元

安正时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净利润亏损8000万元至1.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9500万元至1.8亿元。公司业绩下滑主要受加盟业务模式调整影响,将收入确认方式从“发货时确认”改为“零售时确认”,导致销售收入同比减少约6%。

安正时尚成立于2008年,旗下主要包括JZ玖姿、IMM尹默、安正男装、MOISSAC摩萨克及FIONACHEN斐娜晨等的男女时装品牌。

9)卡宾集团2024年收入下降12%至10亿元

国内服装集团卡宾2024财年收入10.35亿元,同比下降12.93%,纯利2890万元,同比增长5.4%,归母净利润2741.50万元,增长31.72%。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在中国内地拥有650家门店。

卡宾集团将聚焦三四线城市及优势市场,扩展实体零售网络,同时优化营销、服务及店铺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品牌店铺占比中,卡宾占73.7%、卡宾都市占2.6%、凌晨两点占3.4%、多品牌集合店及其他占20.3%。销售贡献方面,卡宾占59.9%(6.19亿元),凌晨两点占3.9%(4030万元)。渠道上,商城店铺占比上升至58.5%,百货及街铺下降,城市分布上,二、三线城市店铺占比增长至30.5%和48.6%。

10)Zara母公司截至2025年1月31日的2024财年营收同比增长7.5%至386亿欧元,相较于过去三年双位数的高增长其增速有所放缓

据时尚商业快讯,Zara母公司Inditex公布截至2025年1月31日的2024财年业绩,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5%至38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4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0%至5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5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不过相较过去三年双位数的高增长,Inditex的增速有所放缓,折射出快时尚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环境的变化。

Inditex集团在2024年持续推进全球市场扩张,店铺销售额增长5.9%,商业空间增长5.8%。全年在全球47个市场开设了新店,其中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的首家门店。截至财年末,集团共运营5563家店铺,并持续推进店铺优化升级,全年开设257家新店,254家店铺重新装修,其中121家进行扩建,386家门店优化或合并。

从区域销售占比来看,西班牙以外的欧洲市场依然是Inditex的主力战场,占比50.6%,美洲市场贡献18.6%,亚洲及其他地区占比15.7%,西班牙本土市场占比15.1%。

亚洲及其他地区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在2020年至2023年,该地区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3.2%、19.7%、18.1%、16.9%,逐年下滑趋势明显,2018年前后,Zara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曾达183家的峰值,此后开始逐步缩减。截至目前,Zara在中国市场减少至70家门店。

集团计划在多个关键城市拓展新店,包括中国南京新街口、希腊雅典Minion、荷兰埃因霍温 Rechtestraat 以及日本大阪Umekita。同时,Zara Man将开设独立店铺,进一步强化品牌矩阵。

11)昂跑2024年销额按固定汇率增长33%;第四季度增长40%,其中亚太地区增长124%

昂跑On Holding公布2024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数据,全年销售额按固定汇率增长33.2%至23.18亿瑞士法郎,调整后EBITDA增长40%至3.88亿瑞士法郎,净利润暴涨204.5%至2.42亿瑞士法郎,所有关键指标均超出自身预期。其中第四季度销售额按照固定汇率大涨40.6%至6.07亿瑞士法郎,净利润激增434.6%达8950万瑞士法郎,相较去年同期2680万瑞士法郎的亏损实现大幅扭转。

按地区分,第四季度亚太地区大涨124.6%至7410万,美洲地区增长33.9%至3.85亿美元,EMEA地区增长33.1%至1.47亿美元。按渠道分,直营渠道在第四季度增长48.2%至2.96亿美元,批发渠道增长34.2%至2.1亿美元。

公司表示强劲表现主要归功于全球品牌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增长推动了电商渠道和全球近50家直营零售店的客流量,且得益于假日季期间强劲的正价销售需求,昂跑在第四季度实现公司上市以来最高毛利率62.1%。

12)安踏体育集团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2%至156亿元

安踏体育公布2024年度经审核财报,全年营业收入达人民币708.3亿元,同比增长13.6%,经营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8.0%,股东应占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4%。

期内,安踏品牌收入达335.2亿元,同比增长10.6%,经营利润率为21.0%,FILA品牌贡献收入266.3亿元,同比增长6.1%,经营利润率为25.3%,其他品牌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53.7%,经营利润率达28.6%。安踏预计到2025年底门店的目标数量为6900至7000家。

13)安踏品牌提出“品牌向上、价格向下、市场向外”的增长策略

安踏品牌CEO徐阳3月份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他提出“品牌向上、价格向下、市场向外”的增长策略,认为只要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自然会取得成功。

2023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安踏集团公布了2024-2026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并在此基础上,到2030年迈向全球领先。数据显示,2022年安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22.6%,与耐克中国的25.2%仍有差距,但这一目标已迫在眉睫。安踏未来三年的核心竞争方向,显然是直指耐克。

14)天虹股份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8%至358亿元,营收同比下降2.5%至117亿元

天虹股份2024年实现销售额358亿元,同比下降1.8%。营业收入117.86亿元、同比下降2.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7亿元、同比下降66.16%。

2024年,公司总资产较2023年末减少0.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减少2.62%。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66.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8.16%。

15)小红书公布“小红书电商出海领航计划”

3月份,小红书公布“小红书电商出海领航计划”,整合线上交易、贸易出口、跨境支付及本土化运营等全链路服务。商家签署协议后,可直接通过小红书主站生态,在笔记、直播、店铺等场域触达海外用户。据悉,“小红书电商出海领航计划”首期已经覆盖美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澳门市场。

[以上内容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轻奢品牌管理集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