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规模狂飙背后:零售不良率攀升,资本充足率低于均值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5年财报季开启,重庆银行交出了新任董事长杨秀明上任后的首份“年度成绩单”。

财报显示,重庆银行2024年资产规模突破8500亿元,归母净利润首次站上50亿元大关,多项指标呈现“双位数”增长,总体呈现稳健增长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亮眼的业绩增速背后,则是重庆银行“对公业务突进”与“零售业务失速”的鲜明对比。与此同时,重庆银行业面临着净息差收窄、零售贷款风险以及合规风险暴露等无法忽视的挑战与潜在风险。

业绩增长“双刃剑”

零售业务增长失速与结构风险暴露

2024年,重庆银行终于扭转了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速弱于行业均值的局面。

据重庆银行财报数据显示,其2024年资产总额达8566.42亿元,同比增长12.73%,创下2018年以来的增速新高;存贷款规模分别增长14.30%和12.1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有分析称,重庆银行这一成绩得益于其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对重点行业和产业的信贷投放。然而,其业务结构的失衡问题却值得警惕。2024年,重庆银行零售贷款增速仅2.81%,远低于对公业务,且不良率攀升至2.71%(同比上升0.73个百分点),暴露结构性风险。

从收入构成看,2024年重庆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59%至101.76亿元,这主要受净息差收窄影响(净息差1.35%,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

尽管其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6.74%,但8.88亿元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净收益23.62亿元体量仍较小,增幅短期内难以对冲利息收入下滑的压力。

重庆银行2024年财报截图

此外,重庆银行的贷款结构呈现“重对公、轻零售”的特征。其中,2024年公司贷款同比增长25%,而零售贷款仅增长2.81%,且零售不良率攀升至2.71%,暴露出业务单一性和风险集中问题。此外,零售业务税前利润4.44亿元,同比骤降28.86%,对利润贡献占比从10.25%降至6.94%,战略失衡隐忧显现

除了业务单一外,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已隐隐承压。例如其净息差收窄与成本管控压力挥之不去,尽管重庆银行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8%至51.17亿元,但其盈利质量却面临双重挑战。

其一,净息差持续收窄。财报数据显示,重庆银行2024年净利差和净息差均下降17%至1.22%和1.35%。究其原因,市场利率下行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降幅大于负债成本率降幅。

实际上,这一趋势与银行业整体环境一致,但重庆银行作为区域性城商行,议价能力较弱,未来如果利率进一步下行,其息差压力或进一步加剧。

其二,其成本收入比优化空间十分有限。尽管该行未直接披露成本数据,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达-207.47亿元,反映出流动性管理压力。此外,其总资产周转率仅为0.02次,ROE为8.38%,均低于行业头部城商行水平。这也足以表明,其资产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事实上,重庆银行除了盈利质量不佳外,资产质量方面的隐忧也不能忽视。虽然2024年其贷款不良率下降,但是背后的结构性风险却依然存在。

重庆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降至1.25%,为近五年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45.08%,风险抵补能力增强。然而,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公司贷款与零售贷款分化显著。据了解,重庆银行的贷款不良率下降0.43%至0.9%,但是与此同时,其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0.73%至2.71%,其中个人按揭、经营贷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增长0.72、1.28和1.0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作为重庆银行业务的重要板块,其房地产贷款风险仍需警惕。尽管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至11.27%,但该领域不良贷款余额增加2.26亿元,不良率升至2.34%,尤其是公司类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高达5.63%。

由此可见,重庆银行多项业绩指标似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零售风控模型、客群筛选等方面存在短板,未来还需加强精细化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

资本充足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金融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显露短板

随着资产规模快速扩张,重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面临考验,不及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

截至2024年末,重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11.2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88%,后者同比微增0.1个百分点,略高于监管要求。而一级资本充足率则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5.74%,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97%。

重庆银行2024年财报截图

据公开报道,为缓解压力,重庆银行2025年计划发行1560亿元同业存单,并通过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等方式强化资本回笼。然而,依赖同业负债可能推高资金成本,进一步挤压净息差;而大规模核销不良贷款虽能短期美化报表,却可能削弱长期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等外部竞争加剧,重庆银行过去的地缘优势也被削弱,其创新短板也随之暴露。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成渝地区唯一“A+H”上市城商行,重庆银行在地域资源获取和政策响应上具有优势。例如,2024年,其向成渝经济圈投放信贷超1500亿元,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贷款增速均超20%。

但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变化。无论是同业抢滩成渝市场导致的市场竞争,还是重庆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不足,创新方面存在短板,都让重庆银行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

例如,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加速布局成渝地区,凭借更低资金成本和更完善的服务网络挤压城商行空间,重庆银行同样无法免俗。

在银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中,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向科技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重庆银行则以“区域深耕+场景创新”为核心策略,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小而精”的科技答卷。

2024年,重庆银行全年科技投入为5.74亿元,同比增长20%,占营收比重提升至4.2%,但对比来看,其科技投入规模与众多头部银行动辄数十亿、甚至百亿级别的投入规模仍存在数量级差距,同时在技术人才规模和应用自主创新方面也不可同日而语。

例如其线上消费贷款产品“捷e贷”虽然已经开始为其业绩增长贡献增量指标,但整体规模仍较小,与头部银行的科技应用深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合规挑战长存

关键岗位仍存在“超期服役”现象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合规问题亦是其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回顾2024年,对于重庆银行而言是业绩增长与合规风险交织的“撕裂之年”。

这家西部首家“A+H”上市城商行,一边在三季报中高调宣布营收净利润双增,另一边却因信贷管理失责、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屡收百万级罚单,暴露出其内控机制的深层漏洞。

在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重庆银行的合规问题不仅是一面警示镜,更折区域性银行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失衡困境。

仅仅2024年10月至12月短短几个月时间,重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就接连收到多张监管罚单:涪陵支行、丰都支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被罚70万元,大足支行因贷款资金挪用被罚30万元,反映出该行基层风控合规管理薄弱。

而此前两年,该行已因“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资金投向不合规”等违规行为累计被罚超480万元。密集的罚单指向同一症结——信贷流程的形式化与风控的失效。

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本是银行风险防控的核心机制,但重庆银行的多家支行却让这一制度沦为“走过场”。例如据公开信息,重庆财信企业集团在净资产为负、债务逾期的背景下,仍获得重庆银行3.6亿元贷款,最终沦为不良资产被迫折价出售。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行贷款资金挪用问题频发,暴露出资金流向监控的实质性缺位,甚至可能涉及系统性违规操作。

各种风险偏好的背后,是利润驱动下的短视策略。重庆银行通过压缩信用减值损失(2024年上半年同比减少7.9%)与所得税减免,勉强维持净利润增长,却将大量信贷资源投向高波动行业。

例如,对力帆科技等存在股权质押、违规记录的关联企业持续授信,暴露了风险审查的妥协。这种“以风险换规模”的模式,本质上是以合规缺口为代价的野蛮生长。

合规问题的频繁出现,来自重庆银行的内控与治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3年重庆银行完成高管“大换血”,但关键岗位仍存在“超期服役”现象。

例如,首席风险官黄华盛自2016年任职至今,副董事长黄汉兴更是自2007年起掌权,远超银保监会规定的7年轮岗期限。此外,该行高管还普遍存在“身兼多职”问题,10名高管平均兼职企业超5家,非执行董事吴珩甚至同时任职25家企业。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2024年6月因“政府平台项目风险管控不到位”被罚后,重庆银行竟将“服务重大战略”作为年报亮点宣传,凸显战略定位与合规执行的分裂。

对此业内观点认为,面对多重挑战,重庆银行或许唯有寻求改变与突破,才能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例如,可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零售贷款占比、发展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降低对传统对公贷款的依赖。

此外,重庆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数据优势,建立差异化定价模型,缓解息差收窄压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包括加大智能风控和数字化服务投入,提升零售客群服务效率等。

还有一种可能是,通过探索资本补充新渠道,例如考虑发行永续债、可转债等工具,减少对同业负债的依赖。

积极的一面来看,重庆银行2024年的成绩单展现了规模增长的韧性。但是值得警醒的是,其多项业绩指标的分化,也揭示了区域性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复杂化、竞争白热化环境下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其新任管理层需在追求增速与把控质量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万亿城商行”竞逐中站稳脚跟。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