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会被区域一体化取代吗?
引言:自特朗普总统3月开启全球关税大战以来,不少家族客人和朋友都跟我聊起全球政经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知道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生意、事业或多或少都受益于启端于上个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红利,有些客人的事业版图和布局也受困于当前逆全球化浪潮和各种类似关税战、俄乌战争的黑天鹅事件。在我看来,他们的困惑归结起来就是:全球化快完蛋了吗?未来的全球政经会向何方行?
今天,我把近期跟家族客人的部分授课内容整理成文,希望能给各位朋友提供如何看待全球化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新视角、新参考,协助大家从历史中找到镜鉴,从线索中求得规律。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
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到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断裂,从英国脱欧到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世界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秩序重构。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指出:“历史并非线性前进,而是在螺旋中上升。”当我们审视当前国际格局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合纵连横、19世纪大英帝国的自由贸易体系崩溃、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这些历史图景都在投射着某种似曾相识的规律。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多维度的历史镜鉴,探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辩证关系。
一、全球化黄昏:效率优先体系的致命缺陷
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始终遵循“效率优先”原则。跨国公司通过全球产业分工,将服装生产线设在孟加拉国(劳动力成本0.33美元/小时),芯片设计放在硅谷(工程师年薪12万美元),最终产品销往全球市场。这种“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模式,创造了世界经济年均3.5%增长的奇迹,但也埋下了三重结构性矛盾:
1.经济断层线:全球价值链中,中美德日四国掌握着73%的中间品贸易,而非洲54国仅占2.1%。这种“中心—边缘”结构导致财富分配严重失衡。
2.政治反噬:2017-2020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的关税,本质上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催生的民粹主义反弹——铁锈地带失业工人时薪中位数下降18%,成为政治动荡的导火索。
3.文化撕裂:麦当劳在法国遭遇的“文化例外”抵制、好莱坞电影在印度市场的份额下滑(从2010年75%降至2022年48%),显示文化同质化已触及文明多样性的底线。
二、区域一体化的历史逻辑:从战国合纵到经济集团
区域化并非新生事物。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推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抗秦,本质上是通过区域联盟制衡强权。这种地缘政治智慧在当代演化出新的形态:
欧盟模式:从煤钢共同体到欧元区,欧洲通过让渡部分主权实现区域整合,2022年区域内贸易占比达62%,形成对抗美元霸权的“经济盾牌”。
东盟路径:通过“东盟+”机制将中日韩纳入供应链网络,在半导体领域形成“韩国设计—台湾制造—中国组装”的三角闭环,成功规避单边制裁风险。
非洲方案: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覆盖13亿人口,通过统一原产地规则,使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下降90%,正在复制东亚的“雁阵模式”。
这些案例揭示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化失速时,区域集团既能维持必要规模经济(欧盟GDP总量17万亿美元),又能构建风险防火墙(东盟外汇储备总额超1.2万亿美元)。
三、霸权博弈的力学:修昔底德陷阱的现代变奏
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早已昭示:既有霸权国与新兴大国间的冲突往往难以避免。当前中美博弈本质上是对全球化主导权的争夺:
1.技术标准之争:5G领域形成“华为联盟”与“开放无线接入网(ORAN)联盟”的对峙,全球分裂为两套技术体系。
2.货币权力更迭: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国,处理金额从2015年的2.5万亿增至2022年的96万亿,正在蚕食SWIFT系统的垄断地位。
3.规则制定权角逐: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RCEP的竞争,实则是数据流动、国企规则等21世纪贸易标准的制定权争夺。
这种“体系内竞争”导致全球化规则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当既有领导者不愿、新兴大国不能提供公共产品时,区域集团自然成为次优选择。
四、特朗普关税战的历史定位:旧秩序的丧钟
2018年3月发动的对华关税战,看似是贸易争端,实则是美国对全球化失控的恐慌性反应。其影响远超经济范畴:
供应链重构:越南承接中国18%的纺织订单,墨西哥对美出口额增长37%,印证了“中国+1”战略的现实转化。
技术脱钩加速: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管制使中国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55%,催生出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芯片技术突破。
规则碎片化:钢铝关税引发的“232条款”连锁反应,迫使欧盟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形成区域性贸易规则。
这些变化推动世界进入“链式区域化”时代,每个区域集团都在打造从矿产资源到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麦肯锡研究显示,区域化供应链可使运输成本降低22%,断供风险下降35%。
五、历史的启示:螺旋上升中的文明秩序
回望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看似区域割据的终结,实则是更大规模整合的前奏。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相似的辩证过程:
1.短期阵痛:全球直接投资(FDI)流量从1.5万亿美元降至1万亿美元,显示资本在区域重组中的观望态度。
2.中期重构: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试点扩至26城)、绿色贸易(欧盟碳关税)等新要素正在重塑区域合作范式。
3.长期融合:区域化积累的治理经验(如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可能为更高层次的全球化提供制度模板。
正如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论证的:“适当的局部联合是更大共同体的基石。”区域一体化不是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其凤凰涅槃的必经阶段。
结论:多极世界的和解方程式
综上,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化不会被区域一体化取代,但必须经历“创造性破坏”。未来的世界秩序将呈现“嵌套式结构”:RCEP、美墨加协定、非洲自贸区等区域集团构成基础层,G20、WTO改革构成协调层,气候治理、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构成顶层。这种架构既避免了单极霸权的脆弱性,又保留了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弹性空间。当数字技术消弭地理隔阂、碳中和目标重塑产业逻辑时,区域化与全球化终将在新的维度达成和解——这或许就是历史螺旋上升的内在辩证法。
最后,我想引用教员的诗句来为本文结尾。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