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三年没涨

作为新能源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宁德时代的股价在区间震荡了许久,在去年有一定的表现,但是依旧没有突破。整体股价还不如三年前,如果是一个宁德时代股票的长期持有者,这三年应该是不太舒服的。反观另外一个最大受益者之一的比亚迪,股价已经创出新高。

 

曾经的宁王,何时重铸荣光?

 

一、下行周期

 

宁德时代主要有三块业务。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材料回收。其核心的电池和储能业务都是世界第一。

 

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 2017-2024 年连续 8 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 年全球市占率为 37.9%,较第二名高出 20.7 个百分点;在储能领域,公司 2021-2024 年连续 4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 年全球市占率为 36.5%,较第二名高出 23.3 个百分点。

图片

宁德时代在中国市场,其配套极氪、问界等新势力品牌,海外则深度绑定特斯拉、宝马等车企。这样一个在新能源领域称霸的企业,2025年的预期估值仅有16倍市盈率。差不多是比传统制造业略高一点的定价。

 

宁德时代蛰伏的这几年,很明显看到市场从过去对新能源赛道的预期从高增长转向确定性。

 

一方面是几年前的全球大放水给的流动性,估值基本上打到天花板,从现在看至少透支了3年的业绩预期,流动性一转向,资金对这样的高估值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相较之下低估的确定赛道在宏观不确定的背景下反而凸显了性价比。

 

另一方面,新能源看似增长依旧不错,但是增速也是快速放缓,也就没有那么所谓的高增长。动力电池方面,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 1,763万辆,同比增长 26.1%,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达 894.4GWh,同比增长 27.2%。而2022、2023、2024年的增速分别是102.3%,71.8%,38.6%。

 

虽然储能行业增长保持不错,但是规模较小。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4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301GWh,同比增长 62.7%。

 

资本市场的选择长期来看还是比较准确的,聪明资金早早看到一些变化。而里面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行业竞争。

 

2024年宁德时代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滑9.7%,应该是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营收下滑。不过扣非净利润约450亿元,同比增长12.23%,依旧保持增长。

 

打开其业务收入拆分,会看到各项业务营收规模均是同比下滑。但是从其出货量来说,依旧是增长的。从出货量来看,2024年公司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 475GWh,同比增长 21.79%,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 381GWh,同比增长 18.85%;储能电池系统销量 93GWh,同比增长 34.32%。

 

图片

 

出货量增长,收入规模却下滑,问题就是产品价格的下滑。

 

一部分是碳酸锂价格从 2023 年的 25 万元 / 吨暴跌至 2024 年的9.05万元 / 吨(跌幅 65%),直接拉低动力电池售价。电池售价中约 30%-40% 与锂价挂钩,仅原材料价格下降就导致宁德时代电池产品均价同比下降 18%-24%。看起来原材料价格下跌有利于电池厂降低成本,但是市场竞争而且产能过剩,电池的价格也容易跟着下跌。目前碳酸锂价格还在下跌趋势中,2025年碳酸锂价格已经跌破7万元 / 吨。如果碳酸锂价格反转,电池厂借口涨价,或许行业有机会进入上行期。

 

另一部分是二线厂商(如中创新航、国轩高科)通过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在部分中低端车型市场采取跟随定价策略。其动力电池系统平均价格从 2023 年的 0.85 元 / Wh 降至 0.72 元 / Wh,降幅 15%。

 

尽管宁德时代通过销量增长对冲部分价格压力,但依旧难以抵消价格下跌的影响。不过宁德时代通过一些降本增效的手段还是保持利润端的增长。比如锂资源自供率从 2023 年的 25% 提升至 35%,降低了原材料成本;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智能化生产降本;高端电池如麒麟电池、神行电池有一定高毛利溢价;较高毛利的储能,出货量增长较大;费用率优化等等。

 

后续如果碳酸锂价格止跌,带动动力电池价格止跌回升,可以期望销量增长将驱动营收修复,行业进入上行周期。但目前预期碳酸锂供给依旧过剩,需要倒闭一些供给,或者储能端需求大爆发。

 

二、宁德时代的焦虑

 

从出货量和市占率的提升可以看出,宁德时代并非基本面的问题,而是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调整。

 

而比亚迪因为下游的新能源车卖的好,自身又是垂直一体化,电池价格下跌对它并无影响,甚至是利好,造成了双方股价走势的差异。

 

但是市场其实在预期后续的技术路线应该怎么走,宁德时代是否还是能保持绝对无敌的竞争力呢?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与行业话语权,建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红利之上。当行业增速慢慢回落时,竞争逻辑会更加激烈,涉及到已有份额的争夺。

 

在宁德时代后面,其他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追赶。在2024年全球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中,6家中国电池企业上榜,同比增长最快的前三家企业分别是欣旺达、国轩高科和比亚迪,分别为74.1%、73.8%和37.1%。

 

最有机会挑战宁德时代的,自然还是排在第二的比亚迪。曾经依靠刀片电池,硬生生改变了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打出一片天。

 

如今双方似乎又有分歧。

 

2025年3月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10C、1 秒2公里)后,宁德时代 CTO 高焕公开质疑高倍率充电的可靠性,认为过度追求快充会牺牲电池寿命、安全性及能量密度。

 

并且在今年一季报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方面称,兆瓦超充仍存在一定挑战,超充需要兆瓦级充电桩才可以实现,而建设该类充电站需要扩容或者配备储能电柜,会导致额外的高成本及较长的建设周期,并不一定普遍适用。

 

于此同时,可以看到宁德时代在积极推进换电网络建设。据悉,宁德时代宣布计划今年落地1000座换电站。与中国石化集团在近期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换电生态网络;宁德时代也与蔚来、滴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拓展换电市场。

 

也就是说在闪充和换电的方向上,宁德时代选择了换电?

 

曾毓群的名言,赌性更坚强?

 

换电在市场上其实都不太被看好,因为如果充电速度够快的话,换电其实就没有意义。并且实施起来也有很多难题。首先就是投资大,涉及场地租赁、专用设备配置及电池规模化储备等环节,初期建设成本高昂(单站超 300 万元),资金回笼周期延长。 其次,不同的车企电池规格和如何设计安放都不同,大多不支持拆装。没有一个统一的换电标准。需要拉拢很大一部分的车企同意干这个事,才有机会再行业推行起来。

 

闪充主要是技术问题,换电算是行业或者商业问题。逻辑上来说,换电应该是技术搞不定的最后的选择?

 

过没几天,宁德时代好像又不豪赌了。4月21日,宁德时代推出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采用骁遥双核电池通过双能量区架构,将快充与长续航需求分离,峰值充电倍率 12C 的磷酸铁锂电池,峰值充电功率超过1.3兆瓦,可实现 “充电5分钟,续航 520km”。 

 

既然比亚迪走闪充,宁德也就留一手?就像过去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宁德三元占优势,但是没有放弃磷酸铁锂,才没有被比亚迪抢太多份额。

 

但是有这充电效率,宁德还走什么换电呢?所以从量产的角度来说,可能还有点远,目前还是PPT。其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不少技术都需要时间。比如 SEI 再生电解液和超晶石墨尚未大规模验证,长期循环寿命仍需时间检验,自生成负极技术需 2-3 年装车,当前主推的双核电池计划 2026 年量产,也需与车企联合开发车型。

 

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已搭载于汉 L、唐L车型,且4000座超充站建设启动。

 

并且比亚迪在闪充领域的专利已形成从材料、结构到系统的全链条保护,宁德时代若采用类似技术需支付专利授权费或绕过专利,如:

电池结构:刀片电池长电芯叠片工艺(ZL201910104554.3)、蜂窝状正极设计(ZL202410345678.9)。

高压架构:全域千伏平台(ZL202311234567.8)、碳化硅芯片(ZL202410123456.7)。

充电技术:双枪充电(ZL202510012345.6)、智能升压(ZL202510023456.5)

 

如此看来,宁德时代这次是不是真的落后了呢?

 

宁德时代一直保持着高额的研发投入,但能不能转化领先的竞争优势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对手也很强。

 

短期来说,宁德时代在闪充上应该是落后了,长期来看,正在储备的固态电池等技术突破可能打破闪充现有的技术专利路径,也有机会扳回一局。

 

宁德时代需要持续证明自己是行业稳固的最领先者,否则就容易丢失原有高端份额,这是属于宁德时代的焦虑。

 

结语

 

当市场情绪过热的时候,股价很容易透支数年。新能源领域国内还是比较卷,导致在一个高增长的行业中,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下行周期,宁德时代逆势提升市占率其实表现还是不错。

 

如今和比亚迪的技术之争,宁德时代似乎稍显落后。在比亚迪的压迫下,宁德应该会加紧新技术的开发。

 

当然宁德时代依旧有很强的竞争力,抢其他电池厂的份额或者出海找增量都是可以的,宁德时代也准备赴港上市获取一些“弹药”支撑。只是如果想要估值水平的明显提升可能有待行业上行或者技术进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