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把握这个机会
本周起,4月行情接近尾声。政治局会议召开在即,年报和1季报也会密集披露,政策和业绩将成为左右本周行情的主要逻辑。
业绩层面暂且不论,政策视角看,最大的看点依旧是促消费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本文中,我们尝试基于1季度消费数据和近期相关政策表态,对消费政策可能的发力方向做一些预判。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温和复苏态势,整体同比增长4.6%。其中3月增速显著提升至5.9%,创下近一年新高,消费动能显现出边际增强趋势。
从驱动因素看,限额以上耐用品消费表现尤为突出,3月同比增速大幅反弹至12.8%(前值3.4%),成为支撑社零回升的核心动力。从主要消费品来看,同比增速较高的主要是家电(35.1%)、家具(29.5%)、通讯器材(28.6%)、体育娱乐用品(26.2%)、文化办公用品(21.5%)、金银珠宝(10.6%)。
这一数据印证了"以旧换新"政策的显著成效——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5年4月10日,全国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量已突破3835万台,新增的净水器、洗碗机等智慧家居品类需求快速释放,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更是在3月实现28.6%的高增长。考虑到当前政策已从最初的8大品类扩展至12大类,且地方政府正探索将扫地机、咖啡机等新兴品类纳入补贴范围,后续政策加码有望进一步激活存量市场消费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仍较明显。一季度农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速仅为3.3%,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1.6个百分点,直接制约了限额以下消费增长(同比+3.9%)。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消费倾向呈现显著差异:高收入群体更易受政策激励参与家电、黄金等升级消费,而低收入群体仍集中于粮油食品(+13.8%)、日用品(+8.8%)等必选品类。这种二元结构使得整体消费乘数效应受限,也解释了当前消费复苏的"K型分化"特征。后续,政策层面预计会持续优化收入分配机制,通过稳就业、提技能、扩社保等多维举措提升中低收入群体实际购买力。
服务消费正成为政策发力的新焦点。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深化落实,餐饮住宿、文旅体育等民生服务领域迎来政策红利窗口。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95亿元创历史新高,冰雪经济带动的滑雪场客流量同比增幅超10%。近期《求是》杂志刊登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署名文章《多措并举扩大服务消费》,文章明确指出,将围绕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出台支持政策和专项举措。
参考北京、成都等地已实施的区域性消费券政策经验,若全国层面推出普惠性服务消费补贴,有望直接催化餐饮供应链、酒店旅游、职业教育等板块的市场预期。特别是在"银发经济"领域,适老化改造补贴、养老护理服务券等创新工具或将成为撬动万亿级消费蓝海的关键支点。
具体看,近期消费板块投资重点把握政策驱动、结构升级与风险对冲三条主线:
1、以旧换新政策仍是核心抓手:家电、家具、通讯器材三大品类表现最为突出,3月限额以上零售额分别增长35.1%、29.5%、28.6%,覆盖品类已从冰箱、电视等传统家电扩展至净水器、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就1季报来看,上述板块预计会有亮眼表现。且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加力扩围,家电、家居龙头企业有望继续迎来业绩催化。
2、把握消费市场分化中的结构化机会:必选消费保持稳健,粮油食品、日用品3月增速分别为13.8%、8.8%,其中,功能饮料、瓶装茶饮在下沉市场快速渗透;情绪消费持续高景气,体育娱乐用品、黄金珠宝分别增长26.2%、10.6%,关注潮玩IP衍生品、宠物食品等新兴赛道。
此外,服务消费政策催化密集,餐饮消费券、育儿补贴等工具已在北京、成都等地见效,3月餐饮增速回升至5.6%,现制茶饮维持双位数增长。可重点关注餐饮链、乳业等板块机会。
银发经济成为新增长极,7万亿规模的养老健康、适老化改造领域存在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智慧养老、老年文娱服务。
3、应对出口波动,关注行情错杀机会,如通过墨西哥/东南亚布局对冲美国关税风险的家电龙头,短期存在行情错杀,有补涨机会。
鉴于4月8号以来,消费板块录得不同程度的上涨,很多投资者可能担心,消费行情是不是已经走完了。从底层逻辑来看,消费行情非但没有走完,只是刚刚开始。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目的是推动制造业回流,以美国现在的产业链配套、劳动力和人才条件,制造业回流几乎不可能。当一个偏执、自以为是的人试图去完成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时,期间的反复、曲折以及破坏力均不容小觑。因此,短期内全球贸易环境难有实质性改善,甚至不排除继续复杂化的可能,要放弃幻想,专注刺激内需。
在这个意义上,站在中期视角看,内需消费的行情才刚刚开始,当前消费板块短期大涨后的回调,最多只是“开始的结束”。
附:恒生消费指数
恒生消费指数(HSCGSI.HI)是反映香港上市消费领域龙头企业整体表现的重要指标,聚焦日常消费品制造及服务领域。该指数自2015年8月17日推出以来,以2010年3月5日为基日,基值为3000点,采用港币计算,成分股数量固定为50只,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法编制。截至2025年4月17日,指数总市值达4.13万亿港元,市盈率(TTM)为16.99倍,股息率为3.15%,近一年累计下跌19.63%。
恒生消费指数筛选标准聚焦港股消费行业龙头,覆盖食品饮料、纺织服饰、社会服务等细分领域。成分股需满足流动性、市值规模和行业代表性等要求,每半年进行一次定期检讨,每季度调整成分股及权重,以确保指数动态反映市场变化。指数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法,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约57.44%,集中分布于高成长性消费赛道。
截至2025年4月17日,前十大重仓股分布如下:百胜中国(9.1%)、安踏体育(8.5%)、泡泡玛特(8.36%)、创科实业(6.83%)、携程集团-S(5.22%)、农夫山泉(5.14%)、蒙牛乳业(4.3%)、万洲国际(4.02%)、海尔智家(3.71%)和华润啤酒(3.06%)。
从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看,食品饮料(29%)、纺织服饰(13.2%)、社会服务(13.24%)为前三大行业。细分领域包括饮料乳品(15.02%)、酒店餐饮(13.24%)和服装家纺(13.2%),深度绑定居民高频消费场景。与A股消费指数相比,恒生消费指数更侧重服务消费(如旅游、餐饮)和港股特有品牌(如泡泡玛特、安踏体育),具备差异化配置价值。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公众号“薛洪言微语”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