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盐士

聚焦资本市场,不偏不倚,杜绝寡淡!

IP属地:未知
    • 拾盐士拾盐士
      ·03-31 20:15

      交通银行业绩微增背后:中间收入骤降,不良贷风险攀升资产质量承压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交通银行以14.9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与935.86亿元净利润的“双增”成绩单,为国有大行年报季拉开序幕。 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在业绩发布会上宣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但细看这份光鲜靓丽的财报注释栏,却隐藏着另一番图景:个人贷款不良率攀升至1.08%、信用卡业务萎缩且投诉量单月数百条、全年几十张监管罚单砸向总分支机构,以及代销信托产品逾期引发的集体诉讼风波,引发了市场对交通银行合规管理能力的质疑。 与此同时,细分业绩数据对比带来的“撕裂感”也挑动着大众的神经,一边是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激增45.37%、长三角区域利润贡献逼近40%的战略转型亮色;另一边却是中间业务收入连续三年缩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暴跌14.16%的失速现实。 这些散落在财报细节中不起眼的数字,正在拼凑出一幅国有大行在规模与合规枷锁间踉跄前行的图景。 中间收入骤降,资产质量承压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连续三年下滑 2024年,交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598.26亿元,同比增长0.8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5.86亿元,同比增长0.93%。尽管核心财务指标保持微增,但多项数据也折其面临的压力。 首先是净息差创历史新低。2024年,交通银行的净息差为1.27%,同比下降1个基点,连续五年收窄。这一趋势反映了利率下行和资产收益承压对银行业盈利能力的长期影响,也反映出其业务增长困境。 从数据来看,2024年交通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698.32亿元,同比增加57.09亿元,同比增加3.48%,在净经营收入中的占比为65.25%,是集团业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过,该增速远低于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财报数据显示,交通银行(按集团口径)资产总额14.9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8%。 图源:交通银行财报 而在负债端,外部环境变化及客户行为调整,导致存款长期化、定期化趋势延续,推高
      22评论
      举报
      交通银行业绩微增背后:中间收入骤降,不良贷风险攀升资产质量承压
    • 拾盐士拾盐士
      ·03-30 14:25

      重庆银行规模狂飙背后:零售不良率攀升,资本充足率低于均值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5年财报季开启,重庆银行交出了新任董事长杨秀明上任后的首份“年度成绩单”。 财报显示,重庆银行2024年资产规模突破8500亿元,归母净利润首次站上50亿元大关,多项指标呈现“双位数”增长,总体呈现稳健增长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亮眼的业绩增速背后,则是重庆银行“对公业务突进”与“零售业务失速”的鲜明对比。与此同时,重庆银行业面临着净息差收窄、零售贷款风险以及合规风险暴露等无法忽视的挑战与潜在风险。 业绩增长“双刃剑” 零售业务增长失速与结构风险暴露 2024年,重庆银行终于扭转了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速弱于行业均值的局面。 据重庆银行财报数据显示,其2024年资产总额达8566.42亿元,同比增长12.73%,创下2018年以来的增速新高;存贷款规模分别增长14.30%和12.1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有分析称,重庆银行这一成绩得益于其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对重点行业和产业的信贷投放。然而,其业务结构的失衡问题却值得警惕。2024年,重庆银行零售贷款增速仅2.81%,远低于对公业务,且不良率攀升至2.71%(同比上升0.73个百分点),暴露结构性风险。 从收入构成看,2024年重庆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59%至101.76亿元,这主要受净息差收窄影响(净息差1.35%,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 尽管其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6.74%,但8.88亿元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净收益23.62亿元体量仍较小,增幅短期内难以对冲利息收入下滑的压力。 重庆银行2024年财报截图 此外,重庆银行的贷款结构呈现“重对公、轻零售”的特征。其中,2024年公司贷款同比增长25%,而零售贷款仅增长2.81%,且零售不良率攀升至2.71%,暴露出业务单一性和风险集中问题。此外,零售业务税前利润4.44亿元,同比骤降28.8
      49评论
      举报
      重庆银行规模狂飙背后:零售不良率攀升,资本充足率低于均值
    • 拾盐士拾盐士
      ·03-24

      兔头妈妈"德国神话"翻车:原料说不清哪来的?专利未批先忽悠?

      出品|拾盐士 “高纯奥拉氟是国产原料,我们有专利!” “德国奥拉氟成本4万/公斤” 这是兔头妈妈客服和产品页面对同一款牙膏原料的两种说法。 近日,经济观察报报道了兔头妈妈的高端儿童牙膏的“原料疑云”,其售价29-59元的“高纯奥拉氟牙膏”,宣称“纯度是德国奥拉氟原料的4倍”,但令人疑惑的是,其产品页却用加粗大字又强调了“德国奥拉氟成本4万/公斤”。消费者懵了,所以这到底是国产还是进口? 律师告诉经济观察报,兔头妈妈一方面宣称“国产奥拉氟原料”,另一方面宣传页又使用“德国奥拉氟”“成本高昂”的表述,这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这种自相矛盾的宣传方式涉嫌欺诈。 “德国滤镜”VS“国产自研”,兔头妈妈的商业道德在哪? “德国奥拉氟”“为国内首次引入德国奥拉氟”“奥拉氟‘黄金氟化物’”“德国奥拉氟成本4万/公斤”等等有关奥拉氟的话术,一直以来都是兔头妈妈的婴幼儿防蛀牙膏的宣传重心。 在一些2024年的网站新闻上,还能看到,“兔头妈妈有望突破奥拉氟自研技术壁垒”等。 而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兔头妈妈的“高纯奥拉氟牙膏”,在宣传页面中,也提到了新一代高纯奥拉氟“攻克研发壁垒”,是德国奥拉氟原料纯度的近4倍,有更好的防蛀、健齿、抗酸蚀的功效。 但是继续滑动页面会发现,这一“攻克研发壁垒”的高纯奥拉氟原料仍在使用“德国奥拉氟原料40000元/公斤”“德国奥拉氟成本比普通氟约高出670倍”等表述,且使用了大标题、加粗字体、原料成本对比明显的天秤画面等。不得不说,兔头妈妈把家长“高价买安心”的心理玩得明明白白,但实则连最基本的商业诚信都做不到。 2月28日,兔头妈妈客服回复称:“高纯款选用的是兔头妈妈专研高纯奥拉氟原料,各项防龋指标全面超越德国奥拉氟,纯度为德国奥拉氟的4倍、再矿化效果+104%,抑菌率+40%,拥有3倍抗酸蚀能力,目前已通过409项安全检测,整体来讲,比经典款的防蛀效果更佳,而
      111评论
      举报
      兔头妈妈"德国神话"翻车:原料说不清哪来的?专利未批先忽悠?
    • 拾盐士拾盐士
      ·03-24

      业绩、用户与门店数均逆势增长,途虎掀起一场“智能化革命”

      出品|拾盐士 对于中国汽车后市场而言,2024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里,行业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而途虎-W(9690)却犹如一匹黑马,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 根据途虎近日发布的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8.5%。这一增长速度在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充分证明了途虎在赛道中的强大竞争力。经调整后达到6.24亿元,同比激增30%,远超市场预期。这不仅反映出途虎养车出色的盈利能力,也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上的卓越表现。 此外,途虎毛利率在2024年提升至25.4%,这一提升表明公司在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附加值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成效。同时,公司运营费用率的下降也进一步印证了其运营效率的提升——期内运营费用率下降 0.7 个百分点,体现了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的精细化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024年,途虎自由现金流达到 4.6 亿元,期末现金储备超过 75 亿元,这一稳健的财务状况为途虎养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途虎养车在 2024 年的优异表现,不仅稳固了其行业龙头的地位,更向市场证明了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运营能力,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途虎养车能够在业绩上取得优异成绩,与其精准的用户运营策略密不可分。据悉,途虎通过构建 “线上内容矩阵 + 线下服务网络” 的立体布局,实现了用户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 ,为其业务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 2024 年底,途虎养车APP的注册用户约 1.4 亿,交易用户达 2410 万,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0.4%和24.8%。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行业内十分亮眼,反映出途虎养车强大的用户吸引力,市场份额再度稳步提升。 在 4S 店体系加速收缩的大背景下,途虎却在门店扩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截至2024 年底,途虎新增工场店 965 家,总数达 6874 家,
      108评论
      举报
      业绩、用户与门店数均逆势增长,途虎掀起一场“智能化革命”
    • 拾盐士拾盐士
      ·03-20

      永辉超市豪赌转型前景如何?京东用实际行动投了个“否定票”

      出品|拾盐士 2025年3月17日,在永辉超市(601933.SH)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权力更迭。在这场大会上,名创优品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名创优品首席财务官张靖京、名创优品独立非执行董事王永平以非独董身份,正式列席永辉董事会。 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的连任、名创优品系高管的强势入驻,以及空悬的CEO之位,让“永辉系”和“名创系”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彻底浮出水面,也勾勒出这家传统零售巨头在连年亏损、资本退潮下的挣扎与野心。 就在不久前,京东系公司京东世贸清仓式减持了永辉超市所有股份。昔日的盟友转身离场,留下的是4年累计超90亿元的亏损窟窿。对于永辉超市而言,这或许是一场关乎存亡的转型豪赌。 名创优品入主开启转型“豪赌” 永辉超市今年计划关闭250—350家门店  近年来,凭借极致的服务体验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胖东来超市火爆出圈,被誉为中国超市的“天花板”。当业绩难题如鲠在喉,“胖东来”模式也成了永辉超市转型关键时期的救命稻草。 2024年5月,胖东来与永辉超市达成合作,帮助永辉超市进行门店调改,并首战告捷。但消费者的新鲜感似乎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9月,该调改门店日均销售额增长降至8.3倍,10月则降到6.3倍-7倍左右,客流量和销售额难以长期保持高增长的状态,随后调改的其他门店同样面临着相同的“痛点”。 当永辉“胖改”自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名创优品斥资63亿元一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会给管理层和企业带来哪些变化一直是市场关注的核心。 当叶国富以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站上永辉舞台时,会场内外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名创优品掌舵人身上。而这场换届选举并非波澜不惊,永辉原CEO李松峰——这位曾带领永辉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京东系高管,最终因票数不足被迫出局,这也暴露出新旧势力在战略路线上的分歧。 “我们处于一个最重要的变革期。永辉超市
      186评论
      举报
      永辉超市豪赌转型前景如何?京东用实际行动投了个“否定票”
    • 拾盐士拾盐士
      ·03-19

      美年健康集团首家减重代谢中心落地深圳,AI赋能个性化体重管理新范式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关于“体重异常是慢性病头号推手”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突破6亿,由此引发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相关医疗费用占比高达医疗总费用的70%。肥胖问题已然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隐形杀手”,科学减重也因此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美年在深圳首开减重代谢门诊,树立体重管理新标杆 2025年3月18日,“美年轻起点,减重助健康——美年健康减重代谢中心盛大启动”活动在美年健康深圳城市群美年门诊部圆满举行,美年健康集团首家减重代谢专科门诊落地深圳。这不仅是美年健康对国家“体重管理年” 健康行动的积极响应,更是美年健康在健康管理领域的重要拓展。 今年以来,美年健康凭借敏锐的战略眼光,发挥大数据与AI应用场景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计划,前瞻性布局体重管理赛道。美年健康打造的“三师共管”模式,整合了医生、营养师和运动指导师的专业资源,依托美年健康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携手南大菲特等合作伙伴,为超重/肥胖或有体重管理需求人群提供医疗级体重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检测、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一站式服务,具体包括:人体成分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等专项检查全面评估健康状况;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专家面对面咨询和诊断;根据客户情况开具GLP-1RA类药物辅助减重;专业营养师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运动指导师制定合理运动计划;通过电话、微信或门诊复诊等方式全程跟踪客户的减重进展,确保全方位的关怀。此外,门诊配备的AI健管师提供全程陪伴服务。 AI健管师让客户可以享受24小时在线咨询和健康管理建议,它基于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精准评估健康状况并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全程陪伴与动态管理确保实时跟踪减重进展,随时调整计划以适应变化。根据客户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健康目标,量身定制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并通过实时互动
      188评论
      举报
      美年健康集团首家减重代谢中心落地深圳,AI赋能个性化体重管理新范式
    • 拾盐士拾盐士
      ·03-13

      从开年银行高层变动潮,看未来银行家能力“画像”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随着轮岗制度不断推进,2025 年开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人事调整持续升温,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发生重大变化。 继北京银行原行长杨书剑调任华夏银行党委书记后,中信系金融机构也上演了一场“双向交棒”大戏。3月10日,中信银行公告称,副行长吕天贵调任中信信托党委书记,而中信信托原董事长芦苇回归中信银行出任行长。 这种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间的高管互换,折射出监管趋严背景下综合金融集团的协同发展需求,以及银行对于科技金融战略转型的渴求。 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金融行业变革顺势而起。银行高管换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人事更迭,更是应对当下复杂环境的重大战略选择。高层管理者作为银行发展的掌舵人,对整个银行的战略走向、业务布局和业绩增长的作用举足轻重。 据拾盐士不完全统计,2024年12月末至今,约14家国有行、股份行以及部分知名城商行、农商行高层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变动职位涉及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以及副行长等核心岗位,变动原因或方式则多位工作调整、到龄退休、内部提拔或调任。 制图/拾盐士多面金融工作组 据麦肯锡研究,银行业人才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2025 年银行数字化人才缺口将达 32 万人,促使机构加速“引智工程”。与往年类似的是,不少银行高层的变动是到龄退休或工作调动的缘故。例如,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北京银行副行长王健等,均因达到退休年龄而辞去银行职位。 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波银行“高管换防潮”具备几个明显特征。 首先,业绩压力倒逼银行改革,成为银行业高管变动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频繁的人事变动与银行当下面临的业绩与合规管理压力也有很大关联,部分银行急需通过选聘或提拔优秀人才为银行带来发展新机遇。 华夏银行的人事变动尤为引人关注。该行近年营收增速持续下滑,呈现疲软状态。2020年—2024年,华夏银行的营
      217评论
      举报
      从开年银行高层变动潮,看未来银行家能力“画像”
    • 拾盐士拾盐士
      ·03-03

      民生银行60亿信用卡不良债权“大甩卖”,逆周期扩张惹的祸?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面对个贷不良资产率上升压力,近日多家银行上架信用卡不良资产包,纷纷加速“甩包袱”。 其中,民生银行挂出了两批信用卡不良债权,涉及金额超过60亿元,涉及债务人超过8.5万户,平均单户债权金额约7.09万元。 拾盐士关注到,这是近三年来国内银行业规模较大的信用卡不良资产转让交易,也是民生银行继2021年转让41亿个贷不良资产包后的又一“激进”操作。在这背后,民生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再次浮出水面。 民生银行60亿不良债权“大甩卖” 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行业头顶。进入2025年以来,多家银行开始加速出清不良资产,出包规模也越来越大。 日前,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拟以公开竞价方式批量转让信用卡不良债权,2025年第一批和第二批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债权金额共计60.28亿元。其中本金33.31亿元,息费金额26.96亿元;共涉及不良债权88819笔,债务人85117户。 总结来看,第一批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的债权金额为13.73亿元,其中本金8.82亿元,息费金额4.91亿元,共涉及不良债权7147笔,债务人6396户,逾期时间主要集中在两年以内; 第二批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债权金额为46.55亿元,其中本金24.49亿元,息费金额22.05亿元,共涉及不良债权81672笔,债务人78721户,均无担保,为个人信用借款。 民生银行在招商公告中表示,该不良债权的债务人地区分布较广,其中华东、华南地区占比较大,未偿本金余额占比分别为18.76%、18.57%。债权本金余额在5万(含)以下占比较高。所有债权均无担保,为个人信用借款,已核销。民生银行强调,这些资产包整体逾期期数短,均未诉讼,后续清收空间较大。 据公开信息,金融机构的个贷不良批转于2021年开始试点,于2
      363评论
      举报
      民生银行60亿信用卡不良债权“大甩卖”,逆周期扩张惹的祸?
    • 拾盐士拾盐士
      ·02-26

      20+基金巨头积极部署DeepSeek私有化,有哪些看点和难点?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从技术试水到全场景渗透,DeepSeek影响基金行业迎来“智”变。 今年年初,国产大模型DeepSeek凭借其强大的逻辑推理与多模态处理能力,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风暴。其中,多家头部公募基金和量化私募纷纷下场,积极布局AI领域,热度一波接着一波。 拾盐士关注到,继2月初汇添富、富国、国泰、中欧、诺安、永赢等十余家头部基金公司宣布完成DeepSeek系列开源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后,多家知名量化私募也迅速行动起来。日前,百亿量化私募宽德投资宣布为旗下智能学习实验室招贤纳士,而量化私募巨头九坤投资则携手微软团队发布了AI相关论文,引发市场热议。 不难发现,这些基金公司不仅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投研、风控、客服等核心业务链,还向着通用技术领域的研究,而非具体的量化投资研究进发。而这场技术竞赛的背后,是基金行业对效率提升与业务创新的迫切需求。 开源模型+私有化调优 基金巨头积极拥抱AI 当AI大模型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竞争高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DeepSeek,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今年以来,各大基金巨头都踩准这轮AI热潮,积极拥抱AI技术,这也显示出这一领域对于AI前景的看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天弘基金、富国基金、诺安基金、国泰基金、中欧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万家基金、博时基金、永赢基金等近20家公募机构已完成或即将完成DeepSeek系列开源模型私有化部署。 作为最早布局DeepSeek的机构之一,博时基金在年初便嗅到了其在代码生成与逻辑推理领域的潜力。公司率先将DeepSeek-v1模型部署于升腾服务器,并逐步升级至v2版本。2025年R1模型发布后,博时进一步探索其在投研报告生成、量化策略优化等场景的应用。博时技术负责人表示,R1模型的低算力需求与高推理效率,使其成为业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无独有偶,兴证全球基金自研的AI交易员“兴宝”通
      316评论
      举报
      20+基金巨头积极部署DeepSeek私有化,有哪些看点和难点?
    • 拾盐士拾盐士
      ·02-20

       京东“鲶鱼”入局:美团模式受冲击,外卖“高佣”时代即将结束?

      出品|拾盐士 京东高调进军外卖市场,搅动了行业的一池春水。 近日,京东外卖正式开启“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活动,并承诺对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收佣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京东向美团、饿了么等外卖行业巨头公开叫板并发起挑战。 图源:京东黑板报公众号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布局外卖业务的消息一经传出,美团的股价便如坐过山车般急剧下滑。2月12日开盘后,美团股价大幅下挫,盘中跌幅一度逼近6%。 京东布局外卖业务,这是其即时零售版图的重要延伸,也是挑战行业双寡头格局的尝试。面对京东这一强劲对手的突然入局,美团外卖业务究竟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冲击?又将会拿出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而京东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京东低佣金杀入,外卖市场要“变天”? 在国内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美团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巨擘。而在万亿市场规模的外卖市场,美团更是首屈一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与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由此可见,美团过去多年所在的市场,是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肥肉”。 而且,凭借多年以来的深耕细作,美团已经打下了一片坚实的江山,其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更是不容小觑。 从美团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其营收增长态势十分强劲。以2024年第三季度为例,美团实现收入936亿元,同比增长22.4%;经营溢利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幅度更是高达307.5%。 而在订单量方面,该季度美团的即时配送订单数猛增至71亿笔,核心业绩数据的强劲增长,足以证明目前的美团外卖依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业务拓展能力与市场号召力更是可见一斑。 只是,美团的崛起过程也曾面临诸多争议。首先,美团曾经一度卷入商家“二选一”风波,因涉嫌垄断行为被重罚。 在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文称,根据举报,依法对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
      641评论
      举报
       京东“鲶鱼”入局:美团模式受冲击,外卖“高佣”时代即将结束?
     
     
     
     

    热议股票